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周国平作序推荐《孤独》:亲密关系不是幸福的唯一要素

2016年07月07日 09:30:00 浏览量: 来源:凤凰网 作者:

  基本信息

  书名:《孤独:回归自我》

  作者:【英】安东尼·斯托尔

  定价:45.00元

  页数:288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内容简介

  大哲学家康德说,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叔本华说,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无法忍受独处;精神病学家安东尼·斯托尔说,唯有在孤独中,我们才能深入内在的心灵花园,体验到那种忘形的一体感。

  在《孤独:回归自我》这部洋溢着迷人哲思和诗性光辉的革命性著作中,安东尼·斯托尔对弗洛伊德、克莱因、温尼科特、科胡特等人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了系统梳理,矫正了其过于注重亲密关系的弊病,并以无比的深情和悲悯剖析了牛顿、贝多芬、维特根斯坦、卡夫卡等天才的心理作为佐证:个人所能感受到的最深刻、最治愈的心理体验都发生于内部。因此,独处的能力可以说是成熟的标志,它不但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引导他们完成内在的整合和精神的升华。

  诚如周国平在本书的推荐序中所说,我们并非只是为爱而生,亲密关系也不是我们获得价值和幸福的唯一要素,如果没有过在孤独中与存在合一的感受,精神世界未免狭隘。总之,我们不能一头扎在外部世界和人际关系里,放弃享受美好的孤独。

  作者简介

  安东尼·斯托尔(AnthonyStorr),英国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作家;牛津大学研究员;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皇家精神科医学院和皇家文学学会的资深会员。

  斯托尔的研究领域涉及从性欲错乱症到人类的侵略性、从人类对于孤独的需求到创造的冲动等诸多方面。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同时深受荣格影响,但他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坚决拒绝职业中的教条主义,对已有的精神疾病划分极不赞同。他专注于分析人类的负面情绪,以富有创造力的理念治疗相关疾病。

  斯托尔的著作有:《荣格》《弗洛伊德》《丘吉尔的黑狗》《人格的完整性》《人类的破坏性》《创作的原动力》《音乐与心灵》《精神治疗的艺术》《泥足》。

  周国平推荐序

  孤独的价值

  一

  我很有兴味地读完了英国医生安东尼·斯托尔所著的《孤独》一书。在我的概念中,孤独是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体验,为哲学家、诗人所乐于探究或描述。我曾担心,一个医生研究孤独,会不会有职业偏见,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病态呢?令我满意的是,作者是一位有着相当人文修养的精神科医生,善于把开阔的人文视野和精到的专业眼光结合起来,因此不但没有抹杀,反而更有说服力地揭示了孤独在人生中的价值,其中也包括它的心理治疗作用。

  事实上,精神科医学的传统的确是把孤独仅仅视为一种病态的。按照这一传统的见解,亲密的人际关系是精神健全的最重要标志,是人生意义和幸福的主要甚至唯一源泉。反之,一个成人倘若缺乏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便表明他的精神成熟进程受阻,亦即存在着某种心理疾患,需要加以治疗。斯托尔写这本书的主旨正是要反对这种偏颇性,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为孤独"正名"。他在肯定人际关系的价值的同时,着重论证了孤独也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源泉,对于具有创造天赋的人来说,甚至是决定性的源泉。

  其实,对孤独的贬损并不限于今天的精神科医学领域。早在《伊利亚特》中,荷马已经把无家无邦的人斥为自然的弃物。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据以发挥,断言人是最合群的动物,接着说出了一句名言:"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这话本身说得很漂亮,但他的用意是在前半句,拉扯开来大做文章,压根儿不再提后半句。后来培根引用这话时,干脆说只有前半句是真理,后半句纯属邪说。既然连某些大哲学家也对孤独抱有成见,我就很愿意结合着读斯托尔这本书的心得,来说一说我对孤独的价值的认识。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