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秋冻”有讲究

2016年10月31日 20:33:51 浏览量: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作者:吴明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所谓秋冻,就是说秋季天气变凉,但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这是因为,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耐寒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人体对低温的适应能力。

  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如果过多、 过早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忽冷忽热,容易感冒。

  时下,气温逐渐下降,很多人遵从“春捂秋冻”的养生方法,但是,有些人却被 “冻”出了疾病。那么,关于秋冻,你知道多少?正确的秋冻该怎样做?

  为什么要秋冻

  眼下,已是霜降节气, 天气转冷,养生可以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为什么要秋冻呢?

  这是因为,当前昼夜温差大,人的毛孔需要闭合起来以防着凉,如果过早把厚衣服穿上,毛孔会因为受热而张开。如果突然降温,寒气就容易透过毛孔伤身。所以,人在秋季需要适当地冻一冻。

  但秋冻是有讲究的, 不能随便冻。比如,当气温下降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头部、 脚部和腹部。 因为“寒从脚起,热从头散”,如果双脚受凉,就易引发感冒、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疾病。

  另外,秋冻必须顺应天时。初秋时节,暑热未消,气温偏高,气候变化比较平缓,此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适当“冻一冻”是有益健康的。 晚秋时节,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气温急剧下降时,就应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大,秋冻也有区别。南方秋凉来得晚,昼夜温差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可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而北方秋凉来得早,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四个部位要捂好

  在季节转换时,人体的有些部位是不适合秋冻的。

  首先,是腹部。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重视。

  其次,是双脚。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下降,病邪就会乘虚而入。

  再次,是脖子。脖子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还有,就是肩膀。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冻伤。

  五类人千万别冻

  秋冻要因人而异,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冻”出健康。以下人群是不适合秋冻的。

  其一,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这是因为,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会比较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压上升,心、脑负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故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适合秋冻,一定要注意保暖。

  其二,慢性胃病患者。秋天是胃病的多发季节,且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因此,有慢性胃病的人,要注意保暖。

  其三,呼吸道疾病患者。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寒冷会对人的呼吸系统产生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或小气道的痉挛,使得上述疾病复发或加重。

  其四,关节炎患者。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会经常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因此,关节炎患者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后引起关节疼痛加重。

  其五,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疼痛,严重者可表现为坏疽。 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管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

  此外,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年人及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也不宜秋冻。

  最后要提醒的是, 对秋冻的理解,不应局限于天气寒冷而不急于增衣保暖,要想增强机体的耐受能力,最根本的就是加强锻炼。

  就耐寒锻炼而言,在身体状况和生活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常年坚持洗冷水浴或游泳,是增强身体御寒能力比较有效的方法。

  另外, 经常进行散步、 跑步、打太极拳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新陈代谢能力。 人体新陈代谢越旺盛, 耐寒能力就越强。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