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乡村文化反哺城市中构建当代新型文化形态

2017年05月18日 10:52:23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陈野

  新型城市化发展理念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 笔者认为,“人的城市化”具有丰富的内在结构层次。 就物质生活和待遇层面的“城市化”而言,其方向不容置疑; 但就文化传统和人的精神世界而言,“城市化”一语并不完全恰当,也难以真正做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与乡村社会相比优势明显。然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城市文化的多元异质性,特别是高节奏、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城市生活模式和人们在文化归属上的无根、空壳、冷漠之感,也促使我们反思城市文化的不足。 具体到“人的城市化”,其所面临的问题是:让数以亿计的村民轻率舍弃绵密深厚的乡村文脉,舍弃智慧充盈、厚重灿烂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一头“化”入以西方文化模式为主、已然备受质疑的城市文化之中,是不是好的选择? 我们能否做到彻底改变如此巨大的进入城市的乡村人群的乡村文化基因?

  在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主导和工业文明鼎盛的氛围里受到质疑否定的中国传统乡村文化,随着后工业化时期的到来,其中的合理内涵开始得到重新估价,例如契合于生态文明的乡村价值,低能耗、低成本的乡村生活方式,道德教化、家族维持、民间调解的乡村秩序等等。 乡村是中国文化的原生地,也是传统文化的集聚地,至今深藏和传承着形态纯正、特色浓郁的中华文明要素。 对此,城市化既可能是破坏的力量,也可以成为重建和创新的契机,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做。

  乡村文化的价值, 并非仅仅来自形而上的乡恋乡愁,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解决过度城市化危机的现实需求中。 欧美出现的城镇转型、社区支持型农业、城市农业等运动, 我国撤村建居社区对乡村生活的念念不忘和自觉传承,形式不同,本质无异,都是人们在城市化过程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工业与农业交融、城市与乡村共荣的追求,体现出以有根、有机、有情为目标,构建城乡互动互惠的新型文化形态的努力。 此种情形,既是时势使然,也是历史逻辑。

  英国托特尼斯小镇的城镇转型是一种“有根化”的努力。 它针对工业化、城市化生活的气候、能源危机,以“永续农业”为理念,倡导重建本地生态复原力、建构扎根本土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鼓励各社区摸索出因地制宜的的方式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化石燃料供应链的依赖性,唤醒地方民众对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意识、建设当地在可见未来的“生态复原力”。 转型运动已在全世界数百个地区展开,此镇也被美国《时代》杂志称为“新时代时尚之都”。

  盛行于美国的社区支持型农业( CSA )是一种“有机化”的努力。 它鼓励农户采取有机农耕方式善待土地、市民下乡开设小型有机农场,使人们近距离接触绿色土地,感恩自然,放松身心,体现的是农村对城市的哺育、农业对城市的支持、农耕文明对城市心灵的滋润,城乡由此有机关联、和谐共荣。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我国全国范围内,都有一批位于城市近郊的村落以地理之近,在城市化进程中率先成为新型城市社区。骆家庄为其中之一。 1992 年以前的骆家庄,是杭州西部郊区的一个村落,地处西溪湿地,阡陌纵横,水网密布,农户散居于农田、竹林、桑园、鱼塘、柿树和芦苇之中, 辛勤耕耘劳作于自然山水间。 1992 年土地征用、 1999年撤村建居、 2003 年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 骆家庄从乡村转型为城市社区、 从乡村集体经济转型为股份经济体制,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变。 

  骆家庄这个古老悠久的江南水乡村落,在狂飙突进的城市化外力作用下,在极短的时间内极速转型成为城市社区,其转型过程、所受挫折、艰难磨砺、期盼向往以及生活重建的努力,在今天中国的城市化时代潮流里,具有显而易见的普遍性。 作为农村城市化的先行者,骆家庄以其城市化之后的现实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后城市化时代”村落与村民在城市中的真实生活场景,可以由此反观和检视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浪潮。 其间,骆家庄人对乡村传统的怀念、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对重建新型生活共同体的期盼、困惑和努力,特别引起我们的关注。

  类似于骆家庄这样的撤村建居社区是我国城市化的先行者,其当下生活是村庄社区化、村民市民化后的实情呈现。 在这些社区,外在的文化形式易变,内在的文化情感难改。 他们对传统的守望和传承,是一种“有情化”的努力。这种努力不但为其自身提供面对外力冲击时的内在支撑,也对其周边的城市社区产生文化反哺。 在端午节简化到几乎只有粽子的城市里,骆家庄草根型、乡土味、原生态的龙舟盛会活动,情意真切,活力十足,吸引大批城市居民观赏参与,为城市节日带来乡土情谊、公共娱乐和“拼搏、竞争、合作、和谐”精神的形象感召力。 此外骆家庄舞龙舞狮队、越剧社、太极拳队等面向公众的公共演出等,也都呈现出乡村文化反哺城市精神生活的良好效应。 在目前新建的骆家庄文化礼堂里布展的水乡风貌、 龙舟传统和制作技艺、水乡小舟的申遗故事等等,都将对外公开免费开放,成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积极探索具有乡土本色“根柢”、城乡互动“机理”和中国人文 “情意”的新型文化形态,是城市化进程中保护乡村文化、更新城市文化、丰富精神世界、滋润人类情感的可行途径。 骆家庄现象说明,村落物质形态的终结,并不等于乡村文化的终结;骆家庄在传承传播乡村文化,学习吸取城市文化,共建城乡反哺、互动、融合的新型文化形态上的尝试和经验,不但证明在物质层面的“人的城市化”不断落实完成的同时、文化传统和精神层面的“人的城市化”绝非唯一可行的方向,也证明了乡村文化具有反哺城市的功能和价值,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型文化发展的可行方向。 在今天偏面强调城市文明价值的现实里,犹其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上述有关骆家庄在“后城市化时代”当下生活的个案研究,描述了此类村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转型”与基于“有机更新”的“重建”实态,揭示出文化传统和精神世界层面“人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对解决之道的求索探析。

  笔者认为, 其意义既相关于骆家庄的自身重建与发展;也相关于各级政府切实了解城市化进程中 “人的城市化”的真实情景、决策城乡文化建设的推进方向;更相关于学界切实回应现实生活的理论需求,真正深入基层社会,研讨中国乡村的当代命运,思考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并由此摈弃由乡而城的线性文化发展观, 合力共建城乡互动、融合、反哺的新型文化形态,为构筑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认同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

  (作者系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