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现代主义诗歌

2017年04月12日 09:40:34 浏览量: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晓梅

  惠特曼

  埃兹拉·庞德

  近期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是,作为“一股清流”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传统新春佳节之际,从众多团圆喜庆的文艺晚会及当红偶像主演的电视剧中脱颖而出,创下多项收视佳绩。重新吟诵古典诗词、品味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俨然成为时尚。这个时代如何阅读古典诗词,中国古典诗歌给现代人带来什么样的启迪?追溯美国诗歌百年发展史,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清晰可见,而这种影响背后也体现出中国文化在异域的建构过程。这在美国诗坛的论争中可见一驳。

  一

  美国诗歌从惠特曼(Walt Whitman)开始就寻找和建立自己的诗歌传统,试图脱离欧洲诗歌影响。这一尝试在20世纪更为明显。20世纪美国现代主义诗歌既有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以美国本土题材为主题的诗歌尝试,又有以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为代表的诗人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寻找元素来书写美国诗歌。

  美国诗人、学者托尼·巴恩斯通(Tony Barnstone)认为美国诗歌中的意象创作来自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和模仿。中国诗歌可以被称作美国诗歌背后的诗歌,因为中国诗歌在翻译过程中被重新创作成美国诗歌,其中道家思想对于如何进行诗歌写作可谓影响巨大。道家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宁静的风格》这首诗里提出诗歌创作的灵感来自不作为。在试图翻译中国诗歌的过程中总有短暂闪现的关于诗歌的知识,关于创造诗歌的灵感,这都在创造翻译,或谓创造美国诗歌。王维的山水诗和苏东坡“景即是诗,诗即是景”的观点在美国诗人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的《雪人》(The Snow Man)中可见一斑。正如诗人艾略特(T.S.Eliot)所言,伟大的诗歌使文学史重新调整,如画作一般每一笔都让纸上的空间调整成新的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成英文也是再创作。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说过,诗歌就是词语组成的机器,是独轮车、开瓶器或电话,具有经济效应,也是为某些特殊功能所设计。美国诗人在翻译中国诗歌时,这种翻译过程事实上给诗人的想象力带来未知大陆,等待他们去开发。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也持相同观点。在他看来,传统英语抒情诗中诗人传达的是对世界外在体验的修辞化表达,展示对于世界超验意义的理解,而中国古典景物诗歌表现诗人的真实体验,诗中传达的是和宇宙秩序(“文”)的相互关联,给读者展示物质世界的内在性,而不是如西方诗歌般的象征意义。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