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被淡忘的节日
唤醒被淡忘的节日
2017年04月01日 17:05:23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李建
3月31日是农历三月三,上巳。再过几天,又是寒食、清明。
人们对清明并不陌生,但上巳、寒食,这两个古时颇有趣味的节日,如今已淡出了众人的视野。
上巳节又名元巳、三巳、除巳等,是指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曹魏以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上巳往往是风和日丽、大自然生机勃勃的大好时节,人们在这一天聚集在水边,用香草浸泡的水洒浴,以避灾祛病,祓除不祥。《论语》中对此有所记载:“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汉以后,上巳逐渐变为了带有一定社交性质的春游活动:到野外踏青郊游,欣赏大自然风光。文人墨客则常在此日登游名山胜迹或濒水饮宴。其中最有名的是王羲之:东晋永和九年上巳,王羲之等四十余人欢聚绍兴兰亭,曲水流觞。王羲之由此写下了书文俱佳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时至唐代,上巳节成了一个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的全国性统一节日,这一天人们常到水边嬉戏。杜甫的《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便是对上巳节的描述……
发展到现代,上巳节原来的意义和内涵渐渐被遗忘了。但我们或多或少还能看到一点上巳的“影子”:在湖南、江苏等地,人们常在农历三月三用荠菜煮鸡蛋,据说可防病健身。这可能是对上巳节避灾祛病,祓除不祥这一内涵的延续。
如今,农历三月三还是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例如,在广西境内,不少壮族同胞聚居的农村,以三月初三为歌节。届时,四面八方的壮族男女老少聚集于约定俗成的地点,畅怀对歌;在丽水市景宁县,三月三的畲族特色民俗活动也备受关注。
寒食是我国古代另外一个重要节日,俗语中有“上巳接寒食”之说。与上巳相比,寒食则显得有点怪异:寒食,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清明前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习俗就是禁火,不生火煮食,只吃备好的熟食、冷食。
寒食节相传是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为公子时,被迫流亡国外19年,介之推始终追随左右。晋文公返国即位后,介之推不求显达,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其露面而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最终葬身火海。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把介之推死难日定为寒食节,并在这一天禁止生火,吃熟食、冷食,以示纪念。
寒食的习俗,除吃冷食外,还有上坟、荡秋千等。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随着时间的迁移,寒食的习俗逐渐被移入清明。
时至今日,若要人们在寒食这天吃冷食,不能生火做饭,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关中地区,还有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吃凉面的习俗;在上海、浙江等江南地区,仍有清明时节吃青团的习惯——这恐怕是现代人仅存的一点“寒食遗风”了。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