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优秀的青年编剧都去哪了? 中国编剧的“集体自救”

2017年03月23日 18:03:30 浏览量: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周豫

  展望

  “我们的努力开始开花结果了”

  2017年的这个春天,广州的青年编剧忙坏了,当然,他们也乐在其中。随着各类编剧培训班的纷纷开课,一扇扇窗口在他们面前被陆续打开了。

  早在2月中旬,“粤港澳青年戏剧交流计划合作”项目之一——编剧实战工作坊就开班了,一直持续到3月12日才结束。这个由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工作坊,邀请到粤港两地的知名编剧传授经验。

  在连续举办三届广东省高级戏剧编导培训班后,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的“舞台艺术编剧人才培训班”也在本月启动,此次参加培训的,包括来自广东、山东、陕西、云南、江西、湖南的16名学员,他们大多是各地文化系统中的青年文艺创作者或者艺术院校戏剧专业的青年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

  在培训班的开班仪式上,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梅晓坦言:“明年就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可目前广东还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反映改革开放的舞台作品,期待在这些青年人当中能有所突破。”南方日报记者从招生简章中获悉,这些学员将通过集中授课培训和严格选拔,被纳入持续观察和培养之中。参加培训期间,他们还将带着自己的作品开展研讨、进行修改,甚至自编、自演,整个过程的实操性很强。

  在此期间,这批青年编剧还将造访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的代表性城市——广州、汕头、梅州,进行采风,深入了解岭南文化的独特风貌,为今后各自的创作积累更多素材,同时也促进岭南文化通过戏剧创作走向全国。

  为办好此次编剧培训班,全国戏剧领域众多的一线艺术家、学者都被主办方邀请来了,包括戏剧专家吴国钦、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李亦男、中山大学教授康宝成、广东歌舞剧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秦立运等。自己也是老师的梅晓笑着说:“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只能帮助青年人,为他们去看世界、搞创作提供新的角度。具体的思考和实践还是在于他们自己。”

  参与此次培训班的学员们一致认为,编剧行业要进行“自救”,就不能再像热锅上的蚂蚁,必须戒除焦虑、浮躁,唯有切切实实地拥抱生活,认真思考,在现实中发现创作灵感,才是剧本创作的正道。同时,在保障艺术水准的基础上,如何让编剧工作从小作坊式的劳动过渡成现代团队协作,也成为热议的话题之一。

  在一众名家的护航下,广东目前已经有了一支崭露头角的青年编剧队伍,他们的作品逐渐登上了舞台。省艺术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广东省首届青年扶持计划”,已经扶持了包括话剧《未缘待续》、汉剧《曹操与献帝》、雷剧《梦鲤记》等3部作品,均已搬上舞台或走向市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自2012年启动“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以来,先后孵化排演了粤剧《歇马秀才》《如姬与信陵君》《鹅潭映月》等多个剧目。南方日报记者发现,这些剧目的编剧,绝大多数都曾是编导班的学员。

  “近几年,广东戏剧舞台界的编导主力军都来自本土,这说明,我们的努力开始开花结果了。”梅晓说。

  “金牌编剧”是如何炼成的?

  著名编剧杜国威:剧本的最大特质是“温情”

  在近期开班的“粤港澳青年戏剧交流计划合作”项目之“编剧实战工作坊”上,《南海十三郎》《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等知名作品的编剧杜国威也作为老师亮相。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但杜国威从来不缺幽默风趣,他的身上更是有一箩筐说不完的故事。

  杜国威籍贯广东番禺,1946年生于香港,从小受家庭环境熏陶热爱曲艺。1982年,杜国威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在中学教地理,兼戏剧课外活动导师。在校期间,他开始尝试舞台剧创作,直到1984年处女作《球》获选香港话剧团优秀创作剧本,开始成为业余编剧。在前往纽约留学专攻戏剧一年后,杜国威加盟了香港话剧团任职驻团编剧,成为香港第一位舞台剧全职编剧。

  “我最开始是一边写剧本一边教书,作品多贴近普通市民生活,比较有人情味。”有的编剧重思想,有的编剧重形式,杜国威说,他的剧本最大的特质是“感情”。“我属于幻想型的剧作家,必须沉浸在某个情绪中,作为老一辈人,写作都是用笔和纸的,打字会分散我的精力。”在纽约进修时,杜国威创作了舞台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一时间大为轰动,一年吸引近12万观众走进剧场,而那一年,香港话剧全年观众总人次才60万左右。随后,这部剧被导演高志森看中改编成了电影,第二年杜国威也在香港金像奖上拿到了“最佳编剧奖”。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获得的成功,让杜国威的个人风格得到业内和观众的普遍认同,他也由此进入创作的鼎盛时期,而紧接着问世的《南海十三郎》,更是奠定了他在香港编剧界的地位。粤港戏剧业内曾流行一句话叫:“北有《茶馆》,南有《南海十三郎》。”这部剧被誉为香港舞台剧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至今累计演出超过150场,更创下开票3小时内卖完17场全部门票的纪录。改编自舞台剧的同名电影,还让主演谢君豪在1997年夺得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回想几十年的创作历程,杜国威认为自己之所以受肯定,大概是因为创作的作品可以引起普通大众的同感:“我没受过多少西方戏剧的感染,我总觉得,写有希望的和美好的东西,比写生活里痛苦的东西更好……于是我便写了很多温情的作品。我也不喜欢把剧本当成纯粹的说教工具,舞台剧要让人从娱乐中有所感悟才好。”

  已故粤剧名编剧秦中英:耐住寂寞,愿意为戏“捱穷”

  纵观整个粤剧界,论对粤剧编剧的专注和执着可能没有人能比得过已故编剧名家秦中英。2015年,秦中英因脑死亡抢救无效逝世,享年90岁。作为广州市粤剧团专业编剧,其一生创作超过200部剧本,都是为粤剧写的。

  编剧在许多人心目中是一份特别具掌控力的工作,但秦中英却说,电影编剧可能如此,但粤剧编剧则是在不停的“妥协”中成长的。“从一开始,剧本就是为演员度身定做。不符合演员气质和需求的戏,绝不是一部好戏”。以前,他每为名伶红线女写完一个剧本,红线女总喜欢印好几份,派发给高校不同的教授提意见,历史教授喜欢从史实角度挑毛病,古文教授热衷于咬文嚼字,戏曲教授又调音改律……

  最初,个性“不服输”的秦中英一度很是生气,甚至向红线女抗议:“我的戏不是给他们看的,他们又不买票。”好几次,坚持不改剧本,因为觉得“被指指点点很没面子”。但慢慢的,他也从他人的评点中吸取合理的意见,业余苦读历史、诗词、古文、戏曲,博览群书,创作水平也渐渐提高。

  有人说,“粤剧编剧是非常寂寞的”,秦中英对此非常赞同,他经常为了写好一个本子,可以整个星期不出书房。“我习惯这种寂寞,也接受了寂寞。”粤剧编剧他一做就是60年,谈到之所以能坚持下来的原因,他曾笑言是“因为可以天天读书,不用坐班。”他还曾感叹,年轻人大多不爱读书,而写粤剧需要很深的古典文学基础,“这样写出来的曲才漂亮。”

  随着时代变迁,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秦中英在编剧技巧上也不断地做过调整。有的年轻观众看戏,喜欢曲牌丰富的、剧情推进更快的作品。所以,他在创作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多增加了些小曲,增强表现力。但他始终坚持不变的是,粤剧创作一定是要“沉”得下去,要耐住寂寞,愿意为戏“捱穷”。多年前,他为创作医院题材的《白燕迎春》,曾在省人民医院里一住就是半年,观察医护人员的生活,至今在粤剧界传为美谈。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