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马雅可夫斯基:一个被骄傲摧毁的诗人

2017年03月22日 14:57:05 浏览量: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汪剑钊

  马雅可夫斯基 资料图片

  莉莉娅 资料图片

  【深度解读】

  在中国新诗接受外来影响的历史上,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名字,贺敬之、郭小川、田间等著名诗人都各自模仿他的风格,写出了被批评家们称之为“楼梯式”诗歌的重要作品,至于论及其影响,甚至可以寻索到朦胧诗的一代。可以说,他堪称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诗人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他同时也是被误解最深的一位诗人。在科瓦廖夫主编的《苏联文学史》中,他被认为“在俄罗斯和全世界的诗歌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在他去世以后,斯大林给他下过一个著名的断语:“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诗人。”

  或许是受此影响,相当长一段时期,我们的文学史和教科书对这位杰出诗人的评价都因循了这样一个思路:首先指出他最早建立于未来主义的诗歌名声,并视为某种程度的误入歧途,接着肯定其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作出的贡献,同时粗略地指出他对早期诗歌倾向的放弃,以标示他在艺术上的进步,暗示他在政治上可能的同步性正确。诚然,这种判断多少失之轻率和武断,甚至抹杀了马雅可夫斯基的天才和他的真正贡献。诚然,这种误解不仅发生在他身后,实际上,马雅可夫斯基生前就引起过不少争议,当时就有人指责他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无产阶级服务,有人则指责他在不折不扣地为布尔什维克工作,以普希金的标准要求于他。这就使率真的诗人似乎无法左右逢源。

  1930年4月14日,马雅可夫斯基在自己的寓所饮弹自尽。耐人寻味的是,1925年,意象派诗人叶赛宁自杀时曾留下一首诗:“这一生中,死绝非新鲜事,/但活着,当然也并不更新鲜。”对此,马雅可夫斯基写了一首悼诗,表达了自己的理解:“我们这星球/快乐呵/原本就很少。/应该/从未来的岁月/拽出/快乐。/这一生中/死/并不困难。/但要安排好一生/却相当困难。”据说,这首诗因消除叶赛宁自杀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而得到广泛传播。时隔五年,马雅可夫斯基也不曾克服生之艰难而离世,这不能不让人唏嘘不已。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于1893年出生在格鲁吉亚库塔伊斯省的巴格达吉村。父亲是当地的一个林务官,去世于1906年。此后,全家移居莫斯科。1908年,马雅可夫斯基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即布尔什维克),积极从事地下宣传活动,曾三次被捕,最后被判了徒刑,在狱中待了十一个月。不过,他因祸得福,借此阅读了不少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莎士比亚、拜伦和托尔斯泰的作品,同时尝试写诗。

  1912年底,马雅可夫斯基与大卫·布尔柳克等人共同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出版了俄国未来派的第一本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认为自己是“未来人”,宣称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从现代这艘轮船上扔下去”,至于诗,它“决不在沙龙中,决不在死的殿堂里,也不是资产阶级闲情逸致的消遣品。它不得不集合在广场和街头,因为它必须在勇敢的行动中才能尖锐地呈现。”可以说在当时的俄罗斯文坛制造了一场大地震。马雅可夫斯基有两首短诗《夜》《晨》被收录在该诗集中,它们和作者后来陆续发表的一些诗作如《港口》《城市地狱》《拿去吧》等,都具有强烈的未来主义特征:对现实有强烈的不满,颠覆人们的思维惯性,用词夸张,意象怪诞晦涩,节奏短促有力,等等。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