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元宵“独一份” 温州平阳三大“非遗”唱主角

2017年02月11日 17:03:33 浏览量: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吴佳蔚

timg (3).jpg

被列入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的菜花龙

  2月11日,浙江平阳各村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余音还在,元宵佳节的喜庆宴已然开启。

  为了打造与众不同的“独一份”,今年,各类“非遗”项目纷纷亮相元宵灯会,成了活动上最亮眼的主角。同时,传统民俗的精湛技艺也吸引了本土居民乃至外省市的游客慕名前来观赏。

  在腾蛟镇驷马村的广场上,由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菜花龙领衔的舞龙大戏在一片锣鼓喧嚣中热力上演。

  “这舞的是‘龙腾盛世’,象征着新的一年里人人都能吉祥如意。”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别看这金黄色的菜花龙外观上和江浙一带普通的舞龙类似,来头可不简单。

  据介绍,菜花龙起源于元代。龙头、龙节、龙尾都用竹篾扎成骨架,蒙上金黄色布,绘上如菜花似的龙麟,共10节,每节有72厘米长木柄,除龙头与第一把相距240厘米外,其余均等距离为220厘米。龙珠也是用竹篾扎成,呈圆珠形骨架,外包红绸,球两边中心点为轴,固定在铁圈上可转动,下装有110厘米长木柄为舞珠棍。

  菜花龙的基本动作有打龙圈、龙杠转、马步龙杠转、单膝跪龙杠转、扭棍、马步戏珠、前后蹉步戏珠、虎扑戏珠、飞珠、冲珠、抢一珠等。其中,驷马村的菜花龙表演共留存了108种套路。

timg (4).jpg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平阳单档布袋戏

  这厢金龙闹新春龙马精神,那边布袋戏开唱惊艳全场。在青街乡王神洞,表演艺人双手操作木偶同时,双脚踏踩跳板敲打大锣、小锣等乐器以作伴奏,有时还腾出一只手敲鼓、梆等,唱、做、念、打,生、旦、净、末、丑全由一人独揽,用闽南方言演唱。一曲唱毕,掌声雷动,还有不少村民连声叫好。

  平阳单档布袋戏又称“掌上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木偶戏,相传是汉陈平的女儿银女和儿媳金娘创造,平阳布袋戏艺人把金娘和银女奉为祖师爷。由于演出方便,戏笼道具一担挑,布袋戏曾兴盛一时,就连偏僻山区、海岛都有它的足迹,以平阳为中心,辐射浙闽两省及周边地区。被后人誉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极具历史和传统戏剧艺术研究之价值。2008年,该戏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2_[3FZ}Y2C{OUUTDIL5KC8.jpg

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头发吊灯

  如果说吃汤圆(元宵)是维系家庭和睦团圆的红丝线,那么赏花灯就成了提升地方乐活繁荣的调味剂。除了传统的彩灯,今年,腾蛟镇山边村放出的“大招”是流传千年的头发吊灯。

  起源于宋代的头发吊灯,是平阳工艺大师马家桃的家传绝活,至今已传至第5代。2007年,平阳头发吊灯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师傅告诉记者,顾名思义,头发吊灯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穿头发丝上:选用百余根头发丝贯穿整盏灯,牵引人物、动物造型(用纸、络麻杆制成,反映典故、传说,有知识性和观赏性)的头、手、脚等部位,在灯座下木炭火(或用电风扇)产生的气流带动下有条不紊地旋转。这种灯高1.6米,直径1.2米,为八角亭台结构,分上、中、下三层,用竹篾、络麻杆、芦苇和彩纸扎制而成,历来有“竹为骨、纸为肉、发为脉、火为血气”之说。

  “‘发’是发财的发、‘灯’在闽南话中与‘丁’谐音,合起来有财源广进、人丁兴旺的意思,所以又称‘福头灯’或‘子嗣灯’。”马师傅说,每年的元宵灯会上,当地人会赏灯、祈福、祭祀,以灯为愿,希望家人美满安康,生活蒸蒸日上。

  平阳县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非遗”请回传统佳节的舞台,是近年来当地乡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重头戏之一。“希望老百姓通过了解本土的历史、民俗、技艺,发掘家乡之美、人文之美,从而为区域繁荣打造一块富有地方特色的金字招牌。”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