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要有“现代过法”
传统节日要有“现代过法”
2017年02月09日 15:29:04 浏览量: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汉秋
丰富节日的文化内涵
许多人觉得现在年味淡了,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归根结底,这缘于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过度功利化。过分地以功利为指归,以功利为算筹,就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扭曲人的正常感情,削弱人伦情义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因子”。如何避免过分功利化,让过年节时的精神元素重于物质元素,文化价值重于经济价值,是个大课题。
此前数千年,过年时都是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近年来,“压岁钱”越来越成为大人和孩子攀比的对象,“压岁钱”的变异反映了功利心与人伦情之间的消长。要去功利化就要对其进行改造。比如,可以由晚辈给长辈发红包。当儿女的小时候已经从父母等长辈那里接受过了“压岁钱”,他们长大后工作了,反哺长辈,在过年时给他们发个红包,表达一下祝福,不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父慈子孝”的表现吗?这样一来,过年时“红包”的文化含义就立刻厚重起来。
说起红包,不得不提这两年风靡神州的手机抢红包大战。最初几年,抢红包的广告和活动铺天盖地,淹没了过年时的人伦亲情。而今年则有了改进,抢红包活动开始与家人团聚、人伦亲情挂上钩。这给了我们启示:振兴传统节日,要大胆采用现代方式。不管是过年,还是过其他传统节日,都应该欢迎互联网等新科技的加入,也欢迎商家的助推,重要的是要把握住“有助于增强人伦情义”这个大方向。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借过年节之机开展家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增进人伦亲情,也能丰富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比如,“忙年”,不仅要忙家庭的物质建设,还要更注重忙家庭的文化建设;不仅要忙过年过节时的文化环境,还要忙长远的家庭文化传承,如家风、家教。有条件的家庭,在今后过年时可以搞年度总结赠言,可以搞“家庭年记”,把家庭成员做的好事,记在一个本上,让其成为家庭文化的载体。这种家庭文化,一年年积累,一代代相传, 若干代积累下来就会成为家史,这比单纯的祖宗牌位厚重得多。
形式要适应现代生活
有青少年说,传统节日是跟家人过,没意思;洋节是跟朋友过,很放松。当传统年俗逐渐消失,过年变成在家里“坐冷板凳”时,过年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自然会下降许多。相较之下,过洋节的花样却有很多,很多人可以一起疯狂,一起娱乐,一起放松。这就要求,春节等传统节日,在过法上要积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多策划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过年或者过其他传统节日成为大家一起参与的狂欢。
我们的传统节日为何不可以扩大到跟朋友一起过呢?举行团拜活动,就是大家一起过节的一种形式。目前,单位团拜,已经在开展,但都在过年之前。过年之时也可以开展多层面的团拜。开派对,AA制等,在朋友团拜中都可以照做不误,那样就可以把过节的气氛营造得很轻松活泼。发扬“敦亲睦邻”的传统,亲戚也可以团拜,邻里也可以团拜。亲戚间可以“轮流做庄”,每家几年轮到一次;邻里团拜可以由社区组织,大家参与。那样,大家既可以一起过年,也有利于密切邻里乡亲关系。
再比如,春节和元宵节时,逛庙会已发展成为新节俗,可庙会的内容和形式都远未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有关主管部门除搞好安保工作之外,还要花大力气创新庙会的形式和内容,要能吸引人,要给孩童快乐,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全家快乐。北京的一些庙会已经在改变。天坛和地坛庙会分别恢复了祭天和祭地的仪式。北京龙潭公园文化庙会围绕动感、现代风格,结合冰雪、棋类、重竞技、非遗等内容,打造了包括文化、体育、民俗、低碳等各种内容的活动演出。庙会还可以跟社区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发动社区群众参与,使其成为社区活动的舞台,而社区活动会为庙会提供丰富的资源。
各地都在发掘发展传统年节习俗,找回了许多文化记忆。比如,古典名著《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经典形象一出现在地坛庙会中便大受欢迎,特别是孙悟空头上的紫金冠更是销售火爆。很多小朋友都戴上了孙悟空的紫金冠并挥舞着金箍棒。这让传统文化记忆与传统节日有效地结合到了一起。
另外,振兴传统节日,还须努力创造传统节日的活标志符号。西方文化中连“圣诞老人”的帽子都成为圣诞节的活标志符号,我们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这种重要节日,又怎能缺少活标志符号呢?
(作者:李汉秋,系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7-02-09爱护铁路 你我有责
- 2017-02-09网络直播大行其道:狂欢还是泡沫
- 2017-02-08走进黄酒城品味酒文化
- 2017-02-08“深度游”“个性游” 中国客新春境外游...
- 2017-02-08春节档电影票房火爆狂破纪录 票补药劲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