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荒腔走板的大师往事
绝不荒腔走板的大师往事
2017年02月03日 11:04:35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 燕
当下,只要一聊到知名画家,往往先听到的是,他的画值多少钱、“升值空间”如何之高云云,至于艺术价值、这位作者的艺事人生如何,似乎聊不起来。遇到如此情景,我就爱问“齐白石大师当初卖两块大洋的画,如今连他的赝品都能拍出几百万元,您看,是哪幅的艺术性高呢?”
马克思说,在一些珠宝商的眼里,看到的不是它的美,而是它的“价值”。可见,艺术的高低是不能用价钱来量化评比的。鲁迅说,一个作家,如果不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研究,那是“如同说梦”的。可见,只谈价论艺,对公众来讲是一种莫大的误导。谈艺术还得回到本源上来谈为好。
这本源是什么呢?是了解书画家的艺术人生。最近,我应邀参加了关于拍摄我国文艺界“百年巨匠”系列电视片的研讨会。会上,作家莫言提出,有些艺术家的“小事”和生活细节也很能说明问题。我很赞同。确实,这些文艺家的人生经历都与近百年来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与普通老百姓一样升沉荣辱,绝不是“象牙之塔”里的神仙。也许恰恰是在那样的动荡时代里,才会产生出具有时代精神、民族气息和独特视角的真正艺术家,又经过了历史淘选,才能被国家和群众褒扬为巨匠。
作为一名年逾七旬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的退休教书匠,我常与大家聊起一些名人的趣闻轶事,大家说“您太应该写本‘口述历史’了!太生动了!”其中有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徐德亮,雅好书画,常来学画,我就经常谈到家父李苦禅的一些往事和艺术观点、说话技巧,更爱谈及苦禅老人跟我说到的白石老人的往事。他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们在北京广播电台87.6兆赫的节目采取俩人聊天儿的方式,一段儿一段儿地聊,先是聊师爷齐白石,后是聊先父李苦禅。
调查反馈,听众果真爱听。细究原因有三:一是多讲大家过去不知道而且是我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二是不拘只谈一人,而是把主人公和周边的人与历史背景联系在一起,让听众有身临其境的关切感。三是有老百姓的语言艺术。我是“老北京”,北京的语言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语言艺术,我从小受此潜移默化影响,又接受了苦禅老人的教诲:“咱们当教书匠的,在大众面前一定要说大活人听得懂的大活人的话;您的话有八百层道理,这第一层都让人听不懂,老讲‘字话’和洋话,那后头的七百多层道理可就全白费了。”所以我的学术讲座,大家爱听,爱提问,通场不“降温”。在广播节目中和我对聊的徐德亮倾心投入曲艺事业,有多年的字画实践,不仅语言生动流利有趣,专业用语上也不会“荒腔走板不搭调”。因此,这种“聊天”深获听众好评。
承蒙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鼎力相助,全部录音由徐德亮整理成文,配了许多珍贵图片资料,大部分未曾面世。两本口语化的书——《李燕聊齐白石》和《李燕聊李苦禅》由此与读者见面了。读者们纷纷让我和德亮签名,盖章留念,我们心里热乎乎的,很有“成就感”。我们也算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7-01-24十一部长篇新版盛大发布 莫言:期盼下一...
- 2017-01-18人民日报:文学要顺应当下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