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2017年02月03日 15:56:55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张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咱们浙江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一块重要区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在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省占居全国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曾指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可见,这笔重要而宝贵文化资源不仅要保护好管理好,更要利用好传承好。这与其说是文化治理层面的问题,不如说是浙江人民面对历史、面向未来所应承担的一份责任。

  从全世界范围看,文化遗产保护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中后期,当时一些文化遗产项目只是被机械地保护起来,以供展览和研究,人称“死保”;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这时的文化遗产开始从“死保”转向“活用”;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之后,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活态”,即指文化遗产不是死的研究对象。文化遗产需要有人利用,需要有人跟它互动,甚至也需要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正如学术界公认的文物具有的三大价值:研究历史、解释科学、培养审美——文化遗产同样具有这些价值。文化遗产能否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仅仅是一些景区的演艺性展示?文化遗产能否创造出一种新的大众化的生活方式而不再仅是学者的研究对象?文化遗产保护能否真正做到“在发展中保护”?这些正是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所提出的核心问题。

  在浙江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方面,笔者想到了两个典型案例。从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始,西湖景观的保护与营造越来越注重市民参与和公益导向,比如“西湖城市学金奖”的设立、西湖志愿者行动、公益为主的“纯真年代书吧”所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等,在保护西子文化的同时真正做到了将之融入市民日常,“创造”高雅的文化生活。最近成立的西湖大学更是将这一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科教实体水准;就在这两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建成了一个非常珍贵的数字系统:“浙江曲艺数字化保护系统”。该系统以浙江曲艺名录为专题,以传统文献为基础,以影像资料、口述资料等新型文献为建设核心,同时注重照片、手稿、实物等实体文献的收集。它既全面系统地保存浙江曲艺资源,又通过这个网络平台让日渐消失的浙江曲艺生动形象地走入千家万户,“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文化遗产从此不再只是专家的研究对象,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切切实实地成为老百姓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处理好“人”和“物”的互动关系,让文化遗产介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让百姓介入文化遗产的管理传承,唤起全民的兴趣和责任,这些都是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所应思考的问题。浙江省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