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男女平等思想 坚定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中的男女平等思想 坚定文化自信
2017年01月04日 16:05:17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范红霞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男女平等思想,质疑压倒肯定,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父权制文化,充斥着男尊女卑、男主女从、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糟粕,是造成中国男女不平等的文化根源,中国的男女平等思想、男女平等价值观不是从中国本土生发出来的,而是从西方舶来的,缺乏中国文化根基,与中国传统文化冰炭不能同炉,果真如此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传统文化,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2016 年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都强调了文化自信,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在坚持和弘扬男女平等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我们能继承什么?在男女平等问题上,我们能否坚定文化自信?
价值观作为一个文化范畴,是在一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具有传承性,任何价值观的形成都不能完全割裂与旧的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作为先进性别文化的男女平等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及其中国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价值原则,是党领导的妇女运动坚持不懈的价值追求。男女平等价值观指人们在看待和处理作为个体的男女两性、男性与女性关系、男女两性与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生态环境的关系时持平等的态度、观念和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不同性质、不同时代的文化,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作为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绝非偶然,这固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力和认同力有关,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其中包括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扎根于中国本土的历史和文化土壤中,并获得了本土文化的认同和接纳。本土文化何以会认同马克思主义,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吸纳性和同化能力。
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共通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相契合,有着坚实的文化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男女平等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脱离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为主导,同时又包含道家、墨家、法家、佛教等文化形态,是多元文化融通和谐的统一体。诚然,儒家文化中的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主女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观念是造成中国男女不平等的文化根源,儒家的纲常名教更是遭到了近代倡导社会变革和男女平等的思想家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严厉批判。然而,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也同样蕴含着自由、平等、和谐、仁爱、阴阳平衡等思想元素,这些思想无疑是男女平等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基因和思想来源。这也正是康梁等人在批判传统纲常名教、宣传平等观念时,不忘从中传统文化中发掘资源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儒家、道家、墨家,还是佛教,其谈论平等的出发点都是基于对人的相同性的抽象认识。虽然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平等、男女平等与现代意义上基于权利平等、机会平等的男女平等不尽相同,但从价值观的意义上说,传统文化中的平等和男女平等思想,是男女平等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来源,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阴阳平衡、“和而不同”、“见”无男女之别等思想,对男女平等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国实现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道路之所以非常之艰难,主要原因在于,从性别角度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父权制文化,是一种性别不平等的文化,缺少性别平等的因子,男女不平等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里,根深蒂固。不可否认,中国男女不平等的根源之一的确在传统文化,但通过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男女平等因素,也使我们认识到,作为一种价值观,男女平等思想在传统文化中也同样并不缺乏,男女不平等只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统治阶级文化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我们不能为此而抹煞传统文化中的男女平等思想。
探索和挖掘传统文化中男女平等思想元素,不仅可以回击西方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轻侮,更加有力地向世界宣示中国文化是优秀的文化,即使在性别平等方面也有很多精华可以汲取,这无疑也是对中国文化虚无主义的一种反驳,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观的长足发展找到了中国文化的有力注脚。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7-01-04中青报:文化的光芒无“微”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