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意蕴的诚意表达
主旋律意蕴的诚意表达
——评电影《萨利机长》《血战钢锯岭》
2017年01月04日 10:03:33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郑晓林
2016年末,有一冷一热的两部美国电影搅动了中国电影市场,冷的是《萨利机长》,热的是《血战钢锯岭》,前者上映13天,累计票房5832万元;后者上映18天,累计票房3亿多元,并且还在继续增长。无论冷热,这两部电影都以朴实无华的编剧才能,塑造丰满的典型人物,真实可信的情节逻辑和叙述清晰的电影语言,将责任、勇敢、信念、大爱等主旋律的意蕴,向观众进行了极为诚意的表达。
《萨利机长》是根据几年前发生在美国的一件真实事件编剧。2009年1月15日,一架美国民航飞机因为遭到飞鸟袭击,而迫降在哈德孙河上。这个新闻已在当时被广泛报道,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是NO,事件背后的人物故事以及心理起伏,正是文学大展身手的地方,好莱坞的编剧没有放弃这个契机,硬是把新闻当成了一个影视IP,把《萨利机长》搬上了银幕。
照理说,这部电影可以有灾难片的悲喜交集,也可以有法律片的激烈雄辩,还可以写成情感片的依依不舍,但是影片没有刻意去寻找外在的所谓矛盾冲突,而是在还原事实真相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描绘24分钟里155人死里逃生,影片把一个本来可以惊心动魄的故事,写得平淡如流水,于是观众们可以看到萨利机长趟水搜寻乘客并最后一个离开飞机,看到他在寒冷的船上执意清点155位乘客,看到他面对可以降落机场的质疑寝食难安而不断扪心自问,看到他的夫人因为还不起房贷而焦虑的眼神,还看到飞机迫降水面的瞬间,即时启动的全社会救援,这些电影描绘都是向着人心的深处开掘下去,让人看到的是人物的情操、勇气、智慧、沉着、责任、担当、高效和友爱而产生的人间奇迹!令人热泪盈眶。
《血战钢锯岭》也是一部根据真实人物故事改编的电影,
上映以来一直好评如潮。从《阿甘正传》里的阿甘,到《血战钢锯岭》的道斯,美国电影已经塑造了不少“一根筋”的典型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性格,让我们久久难忘;他们身上所诠释的价值观以及传递的正能量,也因此留在了人们的脑海。在塑造人物过程中,编导老老实实叙述着一个真实故事,注意铺垫人物动机的行为逻辑,如道斯之所以坚决不拿枪,是因为小时候无意中敲打哥哥致伤,又因为父亲对母亲的暴力而落下的心里阴影,这就让核心故事的发生顺理成章。编导还巧妙地放大平凡之中的感人细节,如面对集训期间揍他的战友,道斯仍然在战火纷飞的战场拼死相救,这就为他能够超越一切仇恨同时救助日本伤兵埋下了伏笔,影片在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上,有着令人信服的表现。
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都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在过去的中国电影,我们看到《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儿女》《南征北战》《永不消逝的电波》里众多的英雄群像,也看到《集结号》里那样“一根筋”的典型人物,但是在近几年,就是缺乏活在观众脑海里的典型人物,须知,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没有活在观众脑海里的典型人物,中国电影要从高原走向高峰,是难以实现的。
应该冷静地看到,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是中国文艺面临的一个顽疾,必须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和踏实的努力,才能创造出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来。有一些艺术家、作家总是怪这怪那,好像受到多么大的限制,其实是你的才能不够,再说到底,是你的情怀和信仰相差甚远。歌德说过,“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中国艺术家要写好有情怀的作品,除了艺术技巧上要不断提高外,还应该对主旋律的意蕴有着诚意的学习和表达,美国编剧在《萨利机长》《血战钢锯岭》中的种种表现,应该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
相关阅读
- 2017-01-03张艺谋:何爷一生幽默豁达
- 2016-12-15为盲人“讲”电影的“光明使者”
- 2016-11-28湖州人梅峰:影帝范伟背后的男人
- 2016-11-23“芈月案”一审蒋胜男败诉了,作家进入...
- 2016-11-23海飞长篇小说《麻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