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吃瓜群众”:比起“吃瓜”,他们还有建言

2016年12月07日 08:20:25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张磊

5efe105a0e0c4346bba869b7bc054a0b.jpg

  2016年,吃瓜群众很忙:从明星结婚离婚那些事儿到美国大选,从朴槿惠“闺蜜门”到鲍勃·迪伦要不要去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忙着八卦、忙着站队、忙着点赞、忙着沙发……每一次微博热点、微信刷屏的背后,都有着每一位吃瓜人的赫赫军勋。

  “吃瓜群众”最初叫“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表示对事情不了解,对讨论、发言以及各种声音持“围观态度”的人。这个词语指向的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心态。他们是一群身份卑微,寻找“存在感”和“归属感”的人。

  “吃瓜群众”与鲁迅笔下“麻木的看客”一脉相承,但在内涵和语体色彩上有所差别。中国人是喜欢看热闹,喜欢围观的一个民族。鲁迅先生对此批判国人的麻木不仁以及可悲的“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鲁迅笔下的“看客”是对国民性的批判,带着明显的贬义色彩。而在互联网时代,“吃瓜群众”则用娱乐化的戏谑和调侃消解了围观的庄严感和使命感。

  “吃瓜”=“关我P事”?!但渐渐地,吃瓜群众不仅仅单纯地吃瓜了……

  进入微博、微信时代,社交媒体提供了群众表达诉求的平台,网民的发声渠道得到了顺畅保障。一个对现实生活有着强大影响力的言论现场出现了,互联网让这群“吃瓜人”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战斗力和建设性。吃瓜群众不仅可以围观,还可以嬉笑怒骂,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从而对当事人产生压力。从王宝强离婚、林丹出轨到“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吃瓜群众们一个个都没闲着,十八般武艺样样上阵,该指责的指责,该提意见的提意见,该给唾沫星子的给唾沫星子。这个由普通草根和社会精英共同组成的舆论场,一时好不热闹!

  “吃瓜”不再沉默,逼视和追问成为一股新兴的力量,一股足以改变不合理现实的力量。当罗尔以及背后的营销团队利用公众的善良吸粉和敛财时,吃瓜群众坐不住了,扒背景、扒房产、扒小三……网络让公共事件成为一个辩论场和议事厅,吃瓜群众们严肃了就评论,不严肃就戏谑,爽了就点赞,不爽了就吐槽。他们不再是看客,而是公共事件的参与者和行动者。王宝强离婚,一边是吃瓜群众的众声讨伐,一边是社会公共道德良知的胜利。吃瓜群众虽然幼稚,但无疑也在成长。

  蒋方舟曾说:“围观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转发动作,但是照见的是自己并不冷漠的心,是虽无权势和本领但却为权势所忌惮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在民众与公共决策之间,互联网给了吃瓜群众更为实在的互动,除了吃瓜,他们还有建言。

  对于吃瓜群众来说,看戏、入戏已经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吃瓜群众们不遗余力地发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事件的走向和结局,当然这其中鱼龙混杂,真假不明。但对每一位吃瓜群众而言,参与公共事务,影响事件走向合理有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应该是每一位吃瓜群众应该保持的“正确姿势”。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