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中国新时期文学丢失了浪漫主义情怀
毕飞宇:中国新时期文学丢失了浪漫主义情怀
2016年11月26日 13:46:36 浏览量: 来源:凤凰网 作者:袁杰
“我惊奇地发现,我的作品中有很多现实主义,却没有任何一部是浪漫主义作品。他们给了我们更开阔的视野,我们应该把这条路越走越宽,需要重新回望一下我们的浪漫主义。”
著名作家毕飞宇。 东方IC 资料图
11月24日,《法国文学经典译丛》新书发布会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举行。
该丛书由著名翻译家许钧主编。本次发布的第一辑,许钧选取了6本法国名家的代表作,包括圣埃克苏佩里的童话《小王子》、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等。
许钧表示,翻译也能成就经典,要形成翻译的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好的翻译可以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保障,好的翻译作品不仅易读而且要经得起推敲。
记者在现场看到,发布会还请到了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以及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等作家助阵。
76岁的勒克莱齐奥对南京并不陌生。2011年,他被聘为南京大学客座教授。
他引用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柯的话说,所谓经典就是愿意一读再读的书。他说,丛书中的6本书都是他阅读历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尤其是《小王子》,勒克莱齐奥把它称为“你的书”:它不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且是心灵的对话,是对自己的思考。
对于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勒克莱齐奥说这是文学革命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用朴实的语言展示了深刻的道理,揭示了公平的主题。
“对经典不仅要尊重,也要有爱。”勒克莱齐奥表示。
毕飞宇则称这套丛书是“浪漫主义的开始”。
他说,夏多布里昂、乔治·桑都是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这套丛书具备很多浪漫主义的特征和历史痕迹。
“接下来我说点重要的”,发布会上,毕飞宇着重提出了一个观点:时代在高速发展,但中国新时期文学却渐渐丢失了浪漫主义情怀。
他说,在研究这套法国经典文学丛书时,他不禁对自己的创作生涯进行了反思。
“我惊奇地发现,我的作品中有很多现实主义,却没有任何一部是浪漫主义作品。”毕飞宇表示,中国的文学要一只眼睛关注现实,另一只眼睛也要关注文学史前辈作家所做的努力。
“他们给了我们更开阔的视野,我们应该把这条路越走越宽,需要重新回望一下我们的浪漫主义。
相关阅读
- 2016-11-24严歌苓:更乐于看到小说角色“出逃”
- 2016-11-21简论《大高原》的审美价值
- 2016-11-21文学与科学,距离有多远
- 2016-11-21贾樟柯:艺术离不开人间烟火
- 2016-11-21除了人品,学者对郭沫若的诗和历史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