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如何扬帆海外市场 改编类电影成海外新宠
中国电影如何扬帆海外市场 改编类电影成海外新宠
2016年11月18日 10:15:33 浏览量: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蕾
华语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英文宣传海报 光明图片
《卧虎藏龙》的英文宣传海报 光明图片
《英雄》的英文宣传海报 光明图片
《一代宗师》的英文宣传海报 光明图片
10月底,中澳国际电影节刚刚收官,11月初,中美电影节又拉开了帷幕……近来,与中国电影“走出去”相关的国际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展示自我、促进交流合作的舞台。其实,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话题由来已久,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使中国电影产业的基本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为加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力度和广度,提高中国电影和世界的对话能力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一变化给“中国电影‘走出去’如何才能更好更快,让中国故事乃至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获得更多外国观众的了解和认同”这个本不新鲜的话题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
中外合拍为何“不合拍”
近年来,中外合拍“借船出海”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合拍电影共立项94部,比2014年的77部增加了17部;审查通过60部影片,比2014年的43部也增加了17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分析认为,中外合拍电影市场越来越活跃,合拍电影数量越来越多、合拍片的类型越来越丰富,这都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进程和海外推广起到了助推作用。从区域上看,合作对象除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外,还扩展到欧洲、北美,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格局。从合作的深度来说,中外合拍正在从单片合拍升级为长期系列项目合作,合作日益深度化。
然而,中外合拍也出现了很多“不合拍”的现象。由于语言文化存在差异,各种合拍模式又处在磨合阶段,中外合拍片无论在本国市场还是外国市场,都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在互联网力量的助推下,中国电影产业的生产、创作、宣传、发行水平越来越高。然而,部分电影项目的合作方式却依然简单粗暴,对合拍的定位始终停留在“搭便车”的阶段。中国更多的是提供资金和资源的支持,未能参与到核心的制作环节,无法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内容的渗透。有的影片甚至出现形式与内容“两张皮”的问题。对此,日前发布的《全球化与大电影——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3》中给出了这样的建议:“中外合拍过程中,除了资金投入和技术合作之外,更要注重‘中国内核’的输出。我们应在借助海外优秀平台、技术、经验的同时,从中国本土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生产制作出真正‘中国制造’的电影。”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1-11不思进取的“套路”,让电影工业陷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