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好电影不该是这样
《驴得水》:好电影不该是这样
2016年11月18日 11:04:58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张磊
剧照一
剧照二
当下,由话剧改编成电影正在异军突起,从杜琪峰执导的《华丽上班族》到近期热映的《驴得水》,话剧市场正在逐渐尝试用全新的方式走进院线,走进大众视野。与早年《泰囧》所走的路数不同,《驴得水》延续了《夏洛特烦恼》的情怀路线,话题性强、戏剧化表演以及极具隐喻性质的剧本,一时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在这部话剧改编的电影中,许多戏剧化的因素仍然很细碎地散落在电影里,电影本身所具有的特色、技巧所剩无几。
电影和话剧一样讲述了一个荒诞而讽刺的故事,极具黑色幽默。民国三十一年,一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从北平来到偏远山村,希望通过支教的方式来改变中国农村教育落后的面貌。由于当地严重缺水,学校需要一头驴驮水,资金短缺的他们在孙校长的带领下不得不将一头驴虚报成英语老师,吃政府的空饷。纸最终包不住火,教育部特派员突然来检查,大家为了掩盖事实,于是决定让一名铜匠冒充“驴得水”老师。然而戏剧化的一幕发生了,特派员对这位冒名顶替的“驴得水”老师赞赏有加。于是一连串事情在不断的掩盖和妥协中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一幅幅欲望支配下的众生相在一次又一次的谎言掩埋失控下,渐渐撕开了本来的面目。
老舍先生说,“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作为剧本本身,《驴得水》是当之无愧的“神作”。而作为四幕话剧改编的电影则完全是戴着“镣铐”跳舞。舞台剧形式感极强,话剧语言突兀而鲜明,以至于电影临近尾声,所有人的语言交锋变得剑拔弩张,一浪高过一浪。电影生活化的叙事语言全然消失,充斥在画面里的是荤段子、生硬的话剧背景,那些电影本该有的流畅自如的表达全然被喜剧裹挟。
在电影《驴得水》中,人性的丑陋被极度放大夸张,显得十分可疑。电影的开头是一场救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救火,而孙校长这个执着追求乡村教育的“梦想家”却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哲学让这场大火燃烧了下去。在电影的前半段,裴魁山、张一曼、周铁男,还有孙佳,这群代表着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人物表达得收放自如。当铜匠媳妇登场,所有人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没有任何铺垫。如果说电影是运用讽刺和荒诞来讲述一个故事,那么电影给人物本身的设定也太过荒诞和讽刺了。铜匠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觉悟什么叫做“有教无类”,更懂得美国是一个好地方。张一曼的结局是疯了,这种人物的设置简直有种简·爱式的疯狂。裴魁山突然间变成了特派员的帮凶,周铁男因为侥幸没被子弹打穿就认怂,孙佳投奔延安的老大哥,人物急转直下,在没有任何铺陈的情况下“突变”,实在是一出“变形记”。
《驴得水》写一群人的人性的变化,突兀到令人不舒服。如果是话剧,大家都知道他是假的,就算极度夸张、极度荒诞,它都有合理性。但当话剧电影化的时候,电影则需要更多流畅的叙事,更多真实性和生活化的画面,人性更需要更合理而真实的表达,而不是一味地机械设置和生硬的搬演。
《驴得水》是一部好的话剧,但是对于艺术电影而言,它失掉电影艺术的审美特质,更失缺了电影对真实性和生活化的真诚表达。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