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新技术 李安再出发
继3D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大获成功后,推出全球首部120帧影片
带着新技术 李安再出发
2016年11月09日 11:08:19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董小易 杨书挺
距离上一部让李安斩获奥斯卡小金人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已过去4年,11月8日,李安带着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主演乔·阿尔文、李淳来到上海进行宣传。新片采用了最新科技——超越现有拍摄格式的120帧/4K/3D格式拍摄,因此备受关注。在上海影城进行的提前点映,票价虽然高达200元,但依然提前几天就售罄了。
李安一下飞机就直奔上海影城点映场,悄悄溜进影厅观看效果和观众的反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上海影城的播出画面比北美点映的好多了,但因为座椅反光,所以画面有点偏红。”放映结束后,李安对片子再度进行了调试。
这就是李安,一个儒雅,却对电影很“轴”、很坚持的导演。他曾经形容自己“做人可以很温柔很中庸,做艺术不能手软”。就是这个李安,在62岁的年纪,把自己逼上了电影新技术这条完全没有人走过的路。他坦言:“摸着石头过河,蛮惶恐的。”
《中场战事》改编自小说《漫长的中场休息》,讲述了19岁的美国士兵比利·林恩在伊拉克战争中因救援战友成为英雄,随后与战友一起被召回国内进行巡回宣传,并在橄榄球公开赛中场休息时参与表演的故事。让人悲哀的是,虽然比利被热闹的人群包围,但无人真正关心他内心的感受。电影通过比利·林恩的视角观察世界,是一个非常注重精神世界、内在观察的故事,故事本身很难影视化。
李安找到了解决办法。《中场战事》首次采用120帧/秒的技术进行拍摄。要知道,国际通行的电影放映标准是24帧,即每秒收录24张连拍图片,组成一秒钟完整的连续图像。在此之前,只有《霍比特人3》尝试用48帧进行过拍摄,李安这次向前迈了很大一步。120帧/秒拍摄技术能够让观众的感觉更真实、更身临其境。“小说最打动我的,是年轻男孩面对战争和美国虚假的半场秀时,敏感尖锐地观察着人性及社会性。这样的‘意识流’电影和新媒体的结合是必须的,不是因为这个技术,我不会去拍这部电影。”李安说。
实际上,李安曾经坚定地维护胶片电影,他很晚才开始接触电影新技术。2012年底,李安的3D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才姗姗来迟。然而一旦见识过新技术给电影带来的可能性,李安就停不下来了。“当你习惯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会不再思索,新鲜感也就没有了。过去的电影画面是一个框框,有X轴Y轴,3D让它添加了一个Z轴。这些都是新的。新技术会刺激你的反思,这样的刺激对我来讲非常必要,它让我走到某个地方时,能够重新出发。新技术让我感觉还活着。”
其实,大跨步地尝试120帧,还有一点李安的“私心”:“我已经62岁了,不年轻了。我希望还在‘服役’的时候,能快一点见到电影的发展进程,能加快推进它的发展。所以我‘快手快脚’地推进了这部电影。”
李安曾透露过《中场战事》拍摄中的艰辛。即使是拍摄中变换焦距这样应该基本的决定,都成了李安每天都面临的难题。首次在120帧视频规格下演戏的演员也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甚至连灯光该怎么打都必须慢慢重新摸索。不过,李安最担心的是,“观众还没有形成观影习惯,他们还不会看,所以我们不知道电影的准头在哪里。”
实际上,不管是北美、北京还是上海的点映,《中场战事》都面临比较大的争议,有人认为“故事平庸”“技术大于故事”,但李安保持一贯的谦逊态度:“在我的认知里,从来不会有技术是一回事,内容又是另一回事。什么样的故事适合用什么样的技术才是应该考虑的问题,故事和技术是合为一体的。”
为了照顾观众,李安说“我也有妥协”。因此,即使是在120帧规格的版本里,李安也同时使用了60帧、48帧、24帧等多种规格,为了适应观众的眼睛,也为了更好地服务剧情。他甚至对即将发行的60帧、24帧规格的版本都动手一一进行了调试,以便让看不到120帧的观众也有好的观影感受。李安说:“观影习惯需要慢慢建立,当我们和观众开始有默契以后,就可以用更清晰、更多的方法去编织我们新的梦。但我现在还做不到,我还在第一步,但我希望大家一起来参与。我们要互动、吸收,然后一起往前走。”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1-08《奇异博士》给岁末年终的影市开了个好头
- 2016-11-08“盗墓系”影视走红值得探究
- 2016-11-08村上春树在安徒生文学奖颁奖礼上的演讲...
- 2016-11-08英国电影票为何全球最贵?
- 2016-11-08美媒称中国网络文学创造财富神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