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鲁迅:迷幻的姓名密码

2016年11月08日 14:56:41 浏览量: 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八十年了,你记得先生的面貌吗?你知道他的姓名由来吗?

  鲁迅的小名与“豫章”相关,这个典故出自《墨子·公输》:“楩楠豫章。”其中“章”同“樟”,即樟树;“豫章”之意,一是比喻栋梁之才的人,二指江西豫章郡(南昌古称)。

  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绍兴,原名“周樟寿”是祖父周福清起的。其时出身翰林的周福清任江西南昌的金溪县令,历史上会稽郡与豫章郡同属扬州。联想到江西的简称“贑”,为“章”与“贡”的组合,也许意思就是向朝廷进贡樟木,江西的地名多有“樟树”、“樟坪”、“樟村”等等。

  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祖父又为儿子取学名“周豫山”,因“山”与“伞”同音,被大家嘲笑之故,就改名为“周豫才”了。所以,将“豫章(樟)”一语分别置于鲁迅的原名“樟寿”与“豫才”之中,应该寄托周福清的双重意思:一是期待孩子将来能成为栋梁之才,二是纪念自己曾在江西做官。

  周家遵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就这样为后代起了大名,鲁迅的三个弟弟分别是:周櫆寿(周作人)、周松寿(周建人)、周椿寿(早夭)。

  1898年鲁迅去南京水师学堂读书,当时署名为“周树人”,别号“戛剑生”、“自树”、“索子”。1902年鲁迅又远赴日本留学,一直是用“周树人”的姓名。

  鲁迅儿时还有一个法名呢。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中说:“拜一个和尚为师,即是表示出家做了沙弥。徒弟则是从师父领得一个法名,鲁迅所得到的乃是长根二字。”

  还有绍兴鲁迅纪念馆出版的《鲁迅在绍兴》一书中记述:“鲁迅到长庆寺时,龙师父给他取了一个法名叫‘长根’。鲁迅后来就把同音的‘长庚’作为自己的一个笔名。”

  问题就出在同音的字,明明是法名“长根”,却被后人讹传为笔名“长庚”了。一些鲁迅传记都这样写着:“鲁迅小名是长庚,而周作人的字为启明,兄弟分道扬镳,莫不是天意吗?”杜甫有《感遇》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是借喻人生的别离之苦,参、商二星就是“东启明、西长庚”。

  这真是异想天开!试问,周作人是满腹学问者,如果鲁迅的法名真是“长庚”的话,怎么可能为自己取号“启明”呢?据考证,这个“启明”还是章太炎先生给起的,周作人曾用的是“岂明”、“启孟”。

  1918年5月周树人应友人邀请,在《新青年》杂志第四卷第五号上,发表了第一篇用白话文写的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署“鲁迅”笔名。这是使用最多、影响最大的笔名,先生是怎样解释这一笔名含义的呢?首先是姓“鲁”,跟了母亲的姓,与“周”姓的渊源在《左传》:“周礼尽在鲁矣”,孔子自称“鲁叟”,一生在鲁国“克己复(周)礼”。二是名“迅”,即同“卂”字,是鹰隼的意思。先生在《致章廷谦》中说:“禹是虫,故无其人;据我最近之研究:迅盖禽也,亦无其人,鼻当可聊以自慰欤。案迅即卂,卂实即隼之简笔。”鲁迅还说,自己就是“乘风迅行而来”的(《〈阿Q正传〉的成因》)。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卂,疾飞也。引申为迅疾之偁。故撞下曰卂也。辵部迅,从卂。飛而羽不見者,疾之甚也。此亦象形。息晉切。”

  鹰属于猛禽一类,别名曰隼,鲁迅以之为笔名有旅隼、敖隼、翁隼等,须知绍兴方言中“鲁迅”与“旅隼”是谐音的。枭是鹰的另类,又叫猫头鹰,原是钱玄同给鲁迅起的绰号,鲁迅说:“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夜颂》)。他公然宣告:“假使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也不给癞皮狗们吃”(《半夜小集》)。他还说:“即使是枭蛇鬼怪,也是我的朋友。”(《写在坟的后面》)

  鲁迅喜欢在夜里工作,并且不断地发出恶声。后来先生便自名为“枭”,把自己的言论称为“枭声”,致力于新文化革命。尽管民间视“枭”为不详之物,他却反其道而行之,正是其叛逆性格的化身。从此“鲁迅”这一名称符号业已和他的个人形象、文化精神融为一体,永远不可分离。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