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中的风雨
先秦文学中的风雨
2016年10月28日 16:37:20 浏览量: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赵孟
当然,也有少量的诗歌中,“风”、“雨”是作为润泽的、滋养生命的自然力量被赞美的。如《曹风·下泉》和《小雅·黍苗》中,都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之语。在有些诗篇中,“雨”被称为“灵雨”、“甘雨”。这些都是和周代农业社会对于雨的自然属性和农业功用的认识密切相关的,是客观的写实。而《邶风·凯风》里则云:“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就是南风,在它的吹拂下,酸枣树发芽,茁壮成长。用温暖的南风来比喻母爱,这在后世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比喻。
另外,《诗经》里也出现了“清风”的字样,这种风清爽和穆,让人愉快:“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大雅·烝民》)
到了战国时代,在屈原的楚辞作品中,风往往是以“埃风”、“飘风”、“回风”、“冲风”等威猛的形式出现的。如《离骚》:“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折若木以蔽光兮,随飘风之所仍。”《九歌·大司命》:“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九歌·少司命》:“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九歌·河伯》:“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九歌·山鬼》:“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相对于《诗经》,楚骚的美学体系进一步突出了风暴烈的一面。楚骚神奇瑰玮、古朴苍凉的美感,与“风”意象的这种大规模运用是息息相关的。
当然,也有少量例外。《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嫋嫋”,洪兴祖《楚辞补注》曰:“长弱貌。”在这细长而又柔弱的秋风中,洞庭湖泛起波浪,落叶纷飞。而我思念的湘夫人,就在风中翩翩降临在北边的沙洲。我望眼欲穿啊,却看不见她,心里涌起不尽的愁苦忧伤。这千古的名句,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开启了后代诗人对于“秋风”的概念,赋予了“秋风”一种忧愁、感伤的情愫。另外还有《抽思》:“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也都是写秋风的名句。这些句子开创了我国悲秋的传统。后来宋玉《九辩》一开篇就感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无疑是受了屈原的深刻影响的。
楚辞作品中雨出现得较少,除去上面《大司命》中的例子,还有《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涉江》:“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凄冷、幽晦的,在诗歌艺术上比较直白,没有了“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那种深沉蕴藉的韵致。可以说,在楚辞中,雨是并不出色的,与风相比,只能算配角。
战国末期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用凛冽的劲风来衬托壮士一去不回的悲壮情怀,虽然只有短短两句,却极具冲击力。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用风来烘托英雄之气。
先秦文学中的风雨,才刚刚开了一个头,好风好雨还在后头呢。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0-25当中外诗人在讨论迪伦获诺奖时,他们在...
- 2016-10-25温州赏桂好推荐:抓住花期尾巴 一品桂花香
- 2016-10-22鲍勃•迪伦,他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