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多久没看到手写的家书了?细数家书里的民间记忆

2016年10月28日 13:26:37 浏览量: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陈涛

  最相思信件背后有故事

  馆藏家书绝大部分都是海内外热心人士无偿捐献的,为了不负所托,张丁要做的是挖掘家书背后的那些人和事儿。

  馆内存有国画大家陈少梅长子陈长年与继母冯忠莲互通的四封家书。冯忠莲原为画家,后为了古画临摹工作放弃画笔,她参与临摹的《清明上河图》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陈长年和弟弟妹妹正值青春叛逆期,常常惹母亲生气。1960年三八妇女节前夕,正在北京矿业学院读书的陈长年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一是祝贺节日,二是承认自己错了,不该惹母亲生气,并且剖析了自己的错误思想,表示今后一定改正。在荣宝斋工作的母亲收阅此信后,热泪盈眶,如今这两页信纸上的几团洇痕就是当年母亲的泪痕。母亲先后给他回了三封家书,这三封家书既记录了她当时的工作状态,也浸润着一位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

  馆藏信件里,还有男女之爱。如今年逾八旬的朱锦翔女士谈起她的初恋男友鹿鸣坤,依然难抑悲伤。俩人当年同为志愿军空军战士,男友为飞行员,她是文工团成员。不幸的是,1951年底,鹿鸣坤在一次对敌空战中牺牲。后来,她把他们热恋时的两封信件捐给了家书博物馆。“每次重温那些信件,常常泪眼模糊,也激励自己勇敢地面对苦难。”她回忆说,俩人见面时,男友还非常拘谨。当他发现她胳膊上戴着手表时,颇为惊喜,想看看究竟是什么表,可就是不敢触碰她的胳膊。

  急奔走为抢救多方征集

  12年前,张丁与家书结缘。

  2004年还在中央电视台做编导的他,有天从广播里偶然听到一则新闻——美国一位年轻人通过与当地媒体合作,征集到数量众多的美军战争家书,并且以此为基础编写的相关图书颇受市场欢迎。一直干着文化活儿的他由此想到:中国的家书渊源更为悠久,应该更有可为。在他多方奔走下,第二年,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王世襄、欧阳中石等40多位文化名人发起倡议,启动抢救民间家书项目。

  经过初期的热闹后,由于资金短缺,好几个合作人选择了撤离,张丁只得自己往里贴钱。他曾婉拒要求冠名的某企业老板,因为不想这项以情怀为重的公益事业与商业有牵扯。他说,自己最大的遗憾是未能抢救更多的家书,“名为抢救工程,原因就在于它们随时都会消亡,我的工作就是与时间赛跑。”   

  直到2009年,张丁和他的伙伴们才终结了漂泊的日子,抢救民间家书项目落户中国人民大学,他们在那里成立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张丁自告奋勇担纲主任。有了落脚点,工作节奏更快了。除了继续征集家书,他们还在展馆里推出了家书常设展览。“我们不单单要为明天的历史藏宝,也要亮宝给今天的人们。”张丁说。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