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莎士比亚:跨越时空的戏剧恒星

2016年10月19日 18:21:12 浏览量: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宋宝珍

  2016年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好戏连台,贯穿全年,虽然说这一年也是汤显祖、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的纪念日,但就世界范围的纪念活动及其影响所及来看,汤显祖的纪念止步于中国戏曲界,塞万提斯的纪念局限于文学界,只有莎士比亚,他的戏剧打破了时空的距离,成为这一年度世界性的文化焦点。正如孟京辉导演所言,“400年的时光历练,莎士比亚的作品不断被演绎、每一个版本所体现的新的解读角度与不断革新的演绎方式,这些人类审美经验的总和,造就了莎剧在400年时光淘洗后的今天仍熠熠闪光。”莎士比亚及其戏剧是属于世界的文化符号,是最美的艺术风景,是舞台魅力的源泉,是剧场不灭的明灯。歌德说,“我们对莎士比亚简直谈不出什么来,谈得出的全不恰当”,但是探索的好奇又永存于世人心底,因此尽管“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Tobeornottobe,thisisaquestion”,人们还是情不自禁地喋喋不休地谈起莎剧,正所谓“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尽管有“说出来就不恰当”的危险,我还是要饶舌谈谈莎剧在中国的传播史和戏剧影响。

  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传入中国,是19世纪中期的事情:1839年林则徐组织翻译《四洲志》,提到“沙士比阿”;1856年英国传教士慕维廉翻译《大英国志》,提到“舌克斯毕”;1908年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到“狭斯丕尔”,直到20世纪20年代,人们才统一采用梁启超的译法,将这位伟大的英国剧作家、诗人称为“莎士比亚”。早在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学生就演出过《威尼斯商人》,1913年郑正秋将此剧改为《肉劵》搬上舞台,1915年陆镜若组织的春柳剧场演出过《女律师》、《倭赛罗》、《铸情》(《罗密欧与朱丽叶》)、《驯悍》等。1930年上海戏剧协社演出过《威尼斯商人》,1937年上海剧人协会演出过《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抗日的烽火中,国立剧专演出过《奥赛罗》、《哈姆雷特》,上海孤岛的戏剧家们演出过根据莎剧改编的《王德明》、《阿史那》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莎剧的演出明显增多,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对于莎剧的研究、出版、演出热情大增,成效显著。1984年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1986年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在沪举办,莎剧不仅在话剧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辉,也被改编成越剧、沪剧、昆曲等民族戏曲形式,实现了本土化的移植和创造性的转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莎剧研究与演出渐趋系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一些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莎剧研究课程,让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成为了中国戏剧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国外剧团不断到中国演出莎剧,中国人导演的莎剧也开始步入欧美剧场。2011年9月,英国老维克剧院的《理查三世》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此剧导演萨姆·门德斯和主演凯文·斯派西,1999年曾因电影《美国丽人》分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奖,之后各自奔忙,12年后合作完成戏剧《理查三世》。他们的明星效应带动了市场效益。2012年3月,英国导演迪克兰·唐纳伦为参加俄国契诃夫国际戏剧节执导的俄文戏剧《暴风雨》在首都剧场上演,《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戏,被称为莎翁“诗的遗嘱”。该剧导演以简洁、流畅的演出形式,融入现代Led投影技术,较好地诠释了这部融合了现实、幻想与传奇的戏剧。2012年6月英国普罗派拉莎士比亚剧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亨利五世》和《冬天的故事》,他们保留了英国戏剧古老的“全男班”传统,用现代的表现手法演绎莎士比亚剧作的魅力。而王晓鹰融入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和创造才华,导演的莎剧《理查三世》,匠心独具,风格别致,奥运期间在英伦一亮相,便让莎士比亚的乡亲们眼前一亮。此后此剧多次在国外演出,它那容中国戏曲手法与文化特色的演绎方式,令人耳目一新。由此看来,莎剧不仅是人类戏剧的无尽宝藏,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与桥梁。

  中外文化界纪念莎士比亚的活动十分频繁。2012年,大英博物馆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就联合举办了题为《莎士比亚:在世界舞台上》大型展览,展出了各种莎剧版本和演出道具等。在伦敦举办奥运会期间,英国政府更是别出心裁,选取来自全球37个国家的37个剧团在英国演出了37部莎剧,借助体育盛事凸显英国的戏剧传统和莎剧的文化魅力。

  2014年,莎士比亚作为英国的文化旗帜,借纪念其450年诞辰之名,各种艺术活动在英伦风行。3月17—23日,英国举办“莎士比亚周”,在叠印过莎士比亚足迹的各个剧院,在其家乡斯特拉福,都有系列的莎剧上演。4月,环球剧院筹划的真正意义上的《哈姆雷特》世界巡演,于4月23日,即传说中莎翁的诞生日拉开帷幕,表演团队历时两年,将这部经典剧作带到205个国家和地区。而英国的教育机构则表示,今后要将莎剧普及和推广到孩子中去,在小学教育中增加莎剧的内容。

  这股纪念浪潮也席卷到了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对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了本土化改编,此剧于2月在香港演艺学院首演,并做全国巡演。四五月间,在国家大剧院的戏剧场和小剧场,先后有国家大剧院制作的《威尼斯商人》、苏格兰国家剧院、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联合制作的《麦克白后传》、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大将军寇流兰》、美国洛杉矶演员班剧团的《仲夏夜之梦》、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驯悍记》上演。5月,来自英国的TNT剧院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兰心大戏院上演,7月,由国家大剧院制作的歌剧《奥赛罗》在本院戏剧场上演。而在台湾地区,媒体已经披露本年度将有《第十二夜》、《理查德三世和他的停车场》等10档莎剧与观众见面。

  2016年,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永恒的莎士比亚”系列纪念活动于年初在国家大剧院启动。该项目包括一系列纪念莎士比亚作品及其影响的活动,将持续贯穿2016年全年。2016年,“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永恒的莎士比亚’系列纪念活动于年初在国家大剧院启动。该项目包括一系列纪念莎士比亚作品及其影响的活动,将持续贯穿2016年全年”。“将有来自全球140多个国家的人参与到各项纪念活动,包括线上活动,舞台和电影表演、各类展览、朗读会、座谈会、研讨会,还有专门为课堂和英语学习者提供的教学资源”。

  2月,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在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出莎士比亚的三部史诗巨作“王与国”系列三部曲:《亨利四世》上篇、下篇以及《亨利五世》。

  4月13~15日,在北京9剧场,英国TNT剧院用独特的艺术特色再现了“莎翁”最后一部作品《暴风雨》,就此拉开本季全中国巡演的序幕。这部莎士比亚晚年的代表作,因为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被称为莎翁“诗的遗嘱”,伦敦奥运开幕式总导演丹尼·博伊尔说,伦敦奥运开幕式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暴风雨》。此剧随后奔赴广州、昆明、贵阳、成都、重庆、上海、济南等城市巡演。

  5月21日至27日,上海滑稽剧团首次携手英国TNT剧院,合作推出的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于上海兰心大戏院上演。

  6月12日至14日,天津大戏院举办第二届曹禺国际戏剧节,德国邵宾纳剧院演出了莎剧《哈姆雷特》。

  8月,国家大剧院话剧团首次制作莎士比亚话剧《仲夏夜之梦》,“演出并没有刻意陌生化或本土化,除了一些细微的调整,几乎完全依据朱生豪先生翻译的剧本,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味。虽然某些人名、风俗、语词游戏有些隔膜,但随着戏剧本身的推进,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完全展现出来了,一种天才般的想象、狂欢式的氛围感染了中国观众,尤其是结尾的闹剧表演,更是把气氛推向高潮,引起阵阵掌声和笑声”。

  9月7日至11日,国家大剧院推出全新制作的歌剧《麦克白》,并力邀“歌剧之王”多明戈领衔,享誉世界的指挥大师丹尼尔·欧伦执棒,世界著名歌剧导演、舞美设计大师乌戈·德·安纳担纲导演,来自海内外的实力唱将谢尔盖·穆尔扎耶夫、孙秀苇、田浩江在威尔第这部改编自莎翁悲剧的歌剧作品中展示人性的深度和艺术的魅力。

  9月15日至18日,英国环球莎士比亚剧院《威尼斯商人》在国家大剧院亮相……

  戏剧中的莎士比亚,仿佛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祇,他具有一颗不死的灵魂,伫立在高高的云端,俯瞰着人类剧场里翻演不尽的悲喜剧。他到底是谁?怎么会有如此大的伟力?以至于可以穿越时空,成为人们审美意识中符号化的完型?

  莎剧之所以久演不衰,具有摄人心魄的魅力,或许有如下原因:

  其一,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莎士比亚擅长表现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马克思说过,“单是《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第一部就比全德国文学包含着更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性”。

  其二,人物个性鲜明。在莎士比亚笔下,高贵而忧郁的哈姆雷特,浪漫多情的罗密欧、朱丽叶,心黑手辣的理查三世、麦克白,贪婪阴狠的夏洛克、慵懒放诞的福斯塔夫,各个栩栩如生,意态天成,在观众心里绝不会造成任何的混淆不清。

  其三,形象塑造的典型性。无论是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喜剧人物,抑或历史人物身上,都显现了细节的真实性与自身存在的典型性,历史的真实与想象的灵动完美融通,天衣无缝。

  其四,情节的生动。莎士比亚的戏剧构思精妙,结构完整,各种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经他信手拈来,仿佛受到点化,皆成妙谛。

  其五,人文内涵的丰富性。莎士比亚的戏剧之中,洋溢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创造灵性和充沛激情,他崇尚美德、善良、真诚、自然、天性,他的戏剧像一面镜子,让生与死、爱与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现出原形,使人类警醒自身的欲望本能与野蛮冲动,同时导引人的灵魂攀援上升到新的境界。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