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藏书票创作应“不忘初心”

2016年10月08日 15:47:26 浏览量: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严长元

  “一枚藏书票,它若能引起我的好奇,想了解票主是个什么样的人、藏了什么样的书,以及彼时的社会情况……那它绝对是一枚好的书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研究员张新英感慨地说。

  9月23日,“小而恢宏的力量——莞城美术馆馆藏藏书票展”在该馆开幕。为活化馆藏资源,激发市民对藏书票艺术和阅读的兴趣,加强对藏书票艺术的研究,莞城美术馆在馆藏5000多件藏书票的基础上,借展了中国美协藏书票研究会的部分收藏,策划了本次展览。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和作品的梳理,按时间为序,以“萌芽、复兴、承启、争鸣、藏书票在东莞”五个章节,展现了藏书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青年藏书票作者的创作现状,共展出藏书票原作214件。展览入选2016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将持续至10月30日。

  今昔有分别  方寸见精神

  5厘米至10厘米见方,精致的图案配上藏书人的姓名、别号、书斋号等,张贴在书的扉页——这种正方形小版画就是藏书票。

  藏书票大约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早期它还只为一小部分文化精英所了解和喜爱,当时鲁迅、叶灵凤、郁达夫、李桦等文化名人是藏书票的积极倡导者和收藏者。小小藏书票,社会大视野。藏书票在近30年来的发展也凸显了中国社会变迁的时代图像。1978年后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催生的“读书热”,孕育了藏书票的春天。1984年,中国第一个藏书票民间学术团体——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研究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成立。其组织的各种活动凝聚了众多优秀的版画家和书籍装帧艺术家,全国藏书票的创作也活跃起来。应该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版画制作条件改善,中外藏书票界的交流日趋频繁,各版种技法、艺术风格呈多元化发展的状态。

  本次展览上展出的多是90年代以后至当下产生的藏书票作品。既有李桦、力群、古元、彦涵、李平凡等老艺术家为自己制作的藏书票,也有版画作者为董小明、吴长江等艺术家制作的藏书票;既有戏曲人物、文学名著等中国传统题材的藏书票,也有围绕外国文学作品和政治人物的藏书票,如魏谦的《肯尼迪论切·格瓦拉——悲怆的颂歌》。力群为自己制作的是《猫老鹰》,许英武为力群制作的藏书票描绘的是两个牧人与一只羊;尹秋生的藏书票形式来源于青铜器拓片,赵方军则专注于山水花鸟;同为女艺术家,陈雅丹《丹爱书》以女子情态体现了更多女性笔触,而郑爽《爱猫人藏书》则透露了艺术家的爱心和生活情趣……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