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好戏连台
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2016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好戏连台
2016年09月28日 10:29:57 浏览量: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立元
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热土
如何在文艺创作中努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各院团努力探索的创排方向。2016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涌现出一批展现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如话剧《杜甫》,舞剧《赵氏孤儿》、《兰花花》,民族音乐会《寻找杜甫》,民族歌舞晚会《花好月圆》等。
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杜甫》刻画了“视国家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爱国诗人形象。该剧导演王晓鹰说:“杜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标志性的人物,《杜甫》要表现出对中国原创戏剧的基本理解。”该剧主演刘佩琦为了深入理解杜甫这位“诗圣”,奔赴四川、陕西采风,行程数千公里。“每个观众心中都有一个杜甫,我们把舞台上的杜甫和观众心中的杜甫融为一体。不是我演杜甫,我只是‘搭车’,让他的光环可以照耀观众。”刘佩琦说。
同样以“杜甫”为题材,中央民族乐团以民族音乐诗剧形式创排《寻找杜甫》。为什么要以杜甫为题材进行此次创作,“寻找”意味着什么?“从盛唐时期到安史之乱,从踌躇满志到历经战乱离散,杜甫在贫困潦倒之际并没有愤世嫉俗的厌世情绪,而是把高远的人生体悟融入笔墨之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今日看来,仍然具有独特意义。”该剧导演易立明说,诗人杜甫的世界犹如一片精神热土,等待每一个当代人去自我灌溉。
“赵氏孤儿”的故事广为人知。中国歌剧舞剧院新创的舞剧《赵氏孤儿》通过挖掘经典的中国故事,运用舞蹈语言以及舞美、灯光等手段刻画人物,弘扬忠、孝、信、义的传统理念和民族道义,受到观众好评和喜爱;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陕西省文化厅、志丹县政府联合出品,中国东方歌舞团演出的舞剧《兰花花》为“东方团”的艺术家们开启了新的舞蹈领域的跨界——从原来的中国舞、亚非拉及其他国家舞种切换到陕北人民淳朴、劳作的生命舞步。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民族歌舞《花好月圆》融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朝鲜族、黎族、珞巴族、彝族等多民族的歌、舞、乐文化,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
一手抓传承经典,一手抓新创剧目
一手传承经典,一手抓新创剧目,是各艺术院团的创作方针。本届演出季中既有“一带一路”等主题的现实题材作品,如情景歌舞《东方之爱》、《一带一路·乐音流韵》印度作曲家音乐会、话剧《俺爹·我爸》、儿童剧《时间森林》、民族清唱剧《大地悲歌》等,也有各院团排演的优秀保留剧目和引进的世界经典剧目,如京剧《碧玉簪》、歌剧《小二黑结婚》、儿童剧《马兰花》、交响乐《“汉斯·格拉夫与国交”交响音乐会》、歌剧《莱茵的黄金》、芭蕾舞剧《舞姬》等。
“一部好的儿童剧绝不只是为孩子带来欢笑,而是能引导孩子去思考,甚至当他们走出剧场后,仍能与父母探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儿童剧《时间森林》的导演焦刚说,抱着这样的初衷,中国儿艺推出了现实题材儿童剧《时间森林》。时间是文学艺术的一个永恒话题,而创作一部与时间有关的儿童剧难度并不小。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中国儿艺的创作人员不断深入各中小学校,观察孩子们如何生活、如何学习,进一步思考应该为孩子们创作什么样的儿童剧。
《舞姬》,一部早于《天鹅湖》诞生、凝聚俄罗斯古典芭蕾辉煌时期精华的优秀作品,经过中央芭蕾舞团历时一年的排演,终于搬上舞台,演出一票难求。据了解,《舞姬》不仅要求男女主演技艺高超,还需要一支由34人或24人组成的仙女队伍,完成全剧重要的“幽灵王国”之舞。舞台上,身绕白纱的仙女们从舞台深处的斜坡上,以同样的气息、同样的韵律以及标志性的“阿拉贝斯克”抬腿,缓缓飘落舞台,赢得观众交口称赞。
创演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大型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众神的黄昏》、《女武神》、《齐格弗里德》3部歌剧后,中央歌剧院9月19日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推出以年轻歌唱家为阵容的《莱茵的黄金》,从而完成了对瓦格纳的这部名著的全部演出。这次演出,年轻歌唱家於敬人、刘怡然等的演唱展现了中央歌剧院对青年歌唱家的培养,青年指挥家朱曼执棒整部瓦格纳歌剧也可圈可点。“对于中国歌唱家来讲,演出瓦格纳歌剧不易,这场演出让人看到了中国青年歌唱家的实力。”乐评人卜大炜说。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09-27杭州:纤维艺术展
- 2016-09-26岳云鹏在杭州讲相声 3小时不间断满堂“...
- 2016-09-21空中看G20峰会文艺晚会演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