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古代名人也“广告代言” 苏东坡写下传世“软文”

2016年09月02日 17:00:00 浏览量: 来源:浙江法制报 作者:倪方六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大概是古代名人中作“软广告”中最有影响的一位,从茶叶到馓子,再到猪肉,他都曾作过推广。当年海南儋县有一老妇人制作的环饼,即时称“寒具”、俗称“馓子”的一种油炸食品,非常好吃,生意却非常不好。苏东坡被贬谪于此后,给这家铺子写了一首《寒具》诗——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经苏东坡这么一写,这家铺子生意一下子好了起来。有学者认为,《寒具》一诗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广告诗”。

  明清盛行名人题字

  郑板桥开创书画交易新模式“画竹多于买竹钱”

  明清时期,名人广告就更多了。如当年已大有名气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在家中张贴一则自己拟的“广告”,为自己的作品促销——“幅六两,半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

  不过,这在当时并不叫“广告”,而是雅称为“润格”,实为“价格表”,明码标价,索取报酬。古代文人多不屑谈钱,郑板桥所为十分另类,但从商业广告角度来看,无疑开创了中国书画交易新模式。

  据说,怕人不理解,郑板桥当时还在“广告”旁边附了一首诗——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明清时期,商家比较喜欢使用“名人题字”这种形式来促销、扩大影响,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现代商业行为和广告模式,而名人也乐于这么做。

  北京的“六必居”出现于明朝中期,由山西临汾赵氏兄弟创办,起初经营六种生活必需品,故名,后来又经营酱菜等。其招牌上的“六必居”仨字,便是当时权臣严嵩手书,自挂上后,六必居声名鹊起,生意越做越大。

  另外,像“万全堂”药店、“王致和”臭豆腐、“正兴德记”茶庄、“谦祥益保记”绸布店等,都曾因求到名人墨宝或经名人消费而身价倍增。如“王致和”臭豆腐,不仅有名人题字,还曾因传入清宫御膳房,被西太后慈禧赐名“青方”而成畅销美食。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古代也不乏名人代言的虚假广告,这在古代叫“托儿”,即俗话所说的忽悠人。一些无良商家利用名人的名气搞坑蒙拐骗,和现代利用明星作虚假代言如出一辙。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