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乡愁,浦江百年传统工艺频临失传
夏日乡愁,浦江百年传统工艺频临失传
2016年06月27日 10:17:00 浏览量: 来源:金华新闻客户端 作者:郑玉峰
炎炎夏日,你家里还有麦秆扇吗,还记得奶奶加工扇子的情形吗?6月27日,在浦江县黄宅镇胜利村,一排排整齐的扇柄带给我们许多童年的回忆和美丽的乡愁。
“我们村加工扇柄的传统有200多年历史。据父亲说,小时候全村几乎家家户户会做扇柄、笠帽,连六七岁的小孩子都会做篾匠活。”现年67岁的傅根泉开门见山说起了这份手艺。从小受父亲传统手艺的熏陶,傅根泉从事扇柄加工已有45年的历史。
傅根泉劈竹筒
傅根泉劈竹筒
一根扇柄,长度一般在32—35公分,宽度在1.5—2公分,看似简简单单,却要经过锯、劈、刨、刮、钻、串、擦、涂、印、漆、晒等十多道工序。整个加工工艺虽然都是手工完成,但对材料取质、加工者的指力、臂力以及天气等因素要求较高,竹子太嫩了不好,扇柄晾晒太久了也不好。扇柄最好取材清秀型、竹节较长的竹子,每根竹子重量最好在50斤以上,好的扇柄一般选用整根竹子的下半截,用锯子锯成一个个不留竹节的圆桶,再劈开后深入细加工。要学好这门手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扇柄加工的半成品
傅根泉介绍,以前农村没有电风扇,家家户户用蒲扇、麦秆扇,自己折叠麦秆,采用钩牙形的漂亮扇芯和古色古香扇柄的点缀下,麦秆扇就是好看,再用闲碎的布条给扇子边沿缝上美丽的花边,既增添了风韵,又延长了扇子的使用寿命。农村有的地方还有婚嫁备扇子的风俗,尤其是端午节前天气变暖,定亲的男方到女方家里挑端午时,会带上10多把麦秆扇。每年,他加工的扇柄供不应求,四邻八方及义乌、诸暨、兰溪等客户会上门来买,黄宅集市日也会挑着担子去卖。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义乌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后,扇柄的批发需求较大,每年农历2月份生意最好的时候,夫妻俩每人每天要做300根扇柄,全村有20多户人家从事扇柄加工,每年销售130多万根,成为远近闻名的扇柄加工专业村,虽然那时的批发价格每根不到两毛钱,但除了农业生产,也成为补贴家用的一大副业。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电风扇、空调的日益普及,麦秆扇逐步由塑料扇、折扇代替,竹制的扇柄也逐渐由塑料的扇柄代替,并且使用的人群越来越少,销售形势一年不如一年,到现在每年的销量只有10万余根。
一捆捆扇柄进行晾晒
扇柄成品待售
扇柄虽小,作为一种传统工艺产品,它也有自己的标牌标识,正面除了红色和黑色的三段颜色外,还有花草图案的点缀,使简单的竹子变得灵动起来。成品出售前,老傅夫妻俩也要进行质量检查,在扇柄上印上所在的村名、加工人姓名记号,以示对产品负责,如发现有裂开、发霉等现象,负责包换包退。
这份传统手艺我已经坚持了45年,傅根泉说,他所在的村现在只有2户人家在加工,扇柄从原来的几分钱一根到现在的三四毛一根,有活的时候一天做下来,大概可以赚50来元钱,年轻人嫌钱少,活儿又累,这份手艺已面临失传的地步。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