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骨木镶嵌手艺后继乏人

2016年06月03日 09:51:00 浏览量: 来源:《宁波创意》杂志 作者:傅之庭

  宁波慈城古县城,老式四合院。两间不大的陈列室里,摆放着各种甬式家具、日用物什。每件物品上,都有各式镶嵌。这里,就是甘金云的骨木镶嵌非遗工作室。59岁的他,头发微白,身材略胖,见生人说话腼腆。唯独说到骨木镶嵌的历史沿革、工艺过程,才目光灼灼话头宽起来。

W020160602611792651363_conew1.jpg

  “不是我吹牛,如今跟我一样,原汁原味纯手工做这个骨木镶嵌的,宁波真没几个人。你看这桌子、柜子、茶盘、凳几,每一道工序我都不曾有分毫偷工减料,都是这双肉手用牛骨、贝壳锯出来的。还有这漆,我用的是大漆,最好的生漆。光这上漆,我有就10多道工序。这种反复上漆晾干出来的东西,是越用越亮越好看的,机器喷漆烘干出不来这种感觉。”

  艺术家名片

  甘金云: 宁波慈城人,目前是宁波市江北区唯一的一个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省技能大师、宁波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非遗项目宁波传统工艺『骨木镶嵌』传承人、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近四十年来一直从事骨木镶嵌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并创作和修复了无数近现代和明清艺术品,作品多次获省级特等奖、金奖,多件作品被艺术馆、博物馆及中外收藏家收藏。

2.jpg

  艺术家故事

  著名学者赵朴初先生曾盛赞宁波的骨木镶嵌为“思入豪芒,心连广宇、熔今铸古、巧嵌精雕”。早在殷商文化遗存中,就有螺钿镶嵌的痕迹。而到了清朝,这门手艺已成贡品进京。这门代表宁波特色的工艺,如今已少有人操持,59岁的甘金云算是个例外。自17岁入厂学艺,他与此厮守四十余载。他说,接下去的15年,他还想出些好作品。

  骨木镶嵌是宁波盛行已久的家具制作工艺,它和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一起被称为宁波的四大瑰宝。通常,以黄杨、花梨、紫檀、红木等名贵木料为基底,用滨海特有的黄鱼胶做黏结剂,将象牙、牛骨、贝壳、螺钿等自然物料镶嵌形成图案。有立体浮雕式的高嵌和打磨线雕式的平嵌,表现内容通常为山水景物、吉祥花鸟、传说故事、戏曲人物等。其深浅分明的色调对比,使它赢得了“几如汉画”的美誉。

3.jpg

  “我做骨木镶嵌的手艺,是在宁波工艺美术厂培养起来的,17岁放下书包就学这个,已经整整41年了。”1974年,宁波工艺美术厂在甘金云老家慈城镇新联村设了一个加工点,那时候甘金云刚刚初中毕业。当时家里人只是想让他学门手艺有口饭吃,没想到这一学,他这一生都与骨木镶嵌牵扯在一起,甚至连此后的妻子邵薇珍,也是做骨木镶嵌的能手。

  “骨木镶嵌是东西好看活难学。画底稿、锯图案、凿木、镶嵌、拼接、拉刀筋,每一道工序都不得有一点含糊。稍有不慎整个就会前功尽弃。这手上拿捏的功夫,不仅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更要有耐心和韧性。干这活,通常一坐就是大半天,没有耐心和韧劲,是坐不住的。而手头上的力量和感觉,是要靠几十年的时间慢慢累积的。骨片上刻画,每下一凿,起码要用上提30斤重物的力气。下刀略偏,人物衣褶就歪了,松树、亭子就断了。要做到细如发丝而不断,靠的就是长时间的磨炼。”甘金云说,自己在工艺美术厂当学徒的时候,就比其他人学的快。一是真心喜欢这门手艺,每每师傅吩咐什么,他都赶着把它做出来;一是在学骨木镶嵌之前,他学过木雕。这把玩木头的手劲和感觉,对他学骨木镶嵌帮助很大。所以,八十多个学徒,他虽年纪小,但有灵气,学得快。如今,这几十年过去,当初一起当学徒的80多位师兄弟,绝大部分已改行做其他,只有甘金云还坚守手艺。而他,也由此成为骨木镶嵌这项浙江省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4.jpg

  上世纪八十年代,头脑灵活的甘金云和妻子邵薇珍办起了村办工厂,专门承接古家具定制和骨木镶嵌。“办工厂是讨生活,人总要吃饭嘛。这几十年,起起落落,好好坏坏都有。但我心里还有一部分是跟这些没关系的,我想用最传统的骨木镶嵌手艺做些好作品出来,让这门手艺流传下去。别看我现在58岁了,我觉得我的黄金时间是未来15年。我还有好些个作品要完成。 ”

  在甘金云的工厂,他热情地拿出了得过全国大奖的作品《茶韵》。《茶韵》完整地描绘了采茶、制茶的过程,整个台屏长约一米,宽约60厘米,从高山上采茶,用人工挑、牛背装、马车拉,到做茶、开茶馆、品茶,用船运、挑茶去卖的整个过程。画面有109个人物,最小的部件只有1毫米。1厘米高的骨片部件上,要表现一个人物,身型、衣着、表情统统要在这方寸上刻出来。甘金云说,这件作品耗时四个月才完工。

  “宁波骨木镶嵌工艺的特点之一就是‘散点透视法’,前景不挡后景,平面的画面可以展现立体的空间。接下来,我要做个作品,用骨木镶嵌在平面上做100个美人,每一个人物都不一样,在1.4*0.7米的平面上,把这100个人物铺展开,有人物有场景。还有清明上河图,我也在构思。这将会是手工艺极限的挑战,如若成功,有望把骨镶和微雕手艺融会贯通。”甘金云说,每次在心里给自己定目标,然后努力把它做出来。历经辛苦自我挑战,一旦做出来了,心里就有很大的成就感。

64.jpg

  “所有骨木镶嵌作品,不论大小,它的工序都是一样的,加上之前的木工,这其中大大小小的工具就有100多种,工序有几十多道。”甘金云说,如今他这门手艺濒临失传。“年轻人不太愿意学这些手艺,即使来学了,通常也缺乏耐心和韧劲,吃不了苦。这门手艺要是在我这代人手中失传,就太可惜了。”

  据介绍,河南郑州发掘的殷商文化遗存中,就发现有螺钿镶嵌的痕迹。而真正与宁波有关的骨木镶嵌,是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那也是骨木镶嵌的兴盛之期。那时的甬式家具,就是骨木镶嵌的典型载体,与京式、广式、苏氏家具并称中国四大家具。从乾隆时期开始,宁波骨木镶嵌的艺术性得到快速提升,与扬州螺钿嵌、广东象牙嵌并驾齐驱,甚至成一度成为贡品。而在民间,它成了富庶和品位的象征,凡婚嫁喜事,人们都用骨木镶嵌装饰的家具体现排场。至清道光年间,宁波骨木镶嵌业繁荣昌盛达到高峰,有专业从事骨嵌的艺人,也出现了大中型的专业骨嵌工场。1960年,政府重组了宁波工艺美术厂,培养各类工艺人才。1998年宁波工艺美术厂关门歇业,从事骨木镶嵌艺术的人才散落民间,如今 ,这些人中有的改行,有的年岁已高,这门艺术后继乏人。

  骨木镶嵌

  宁波骨木镶嵌是采用象牙、黄杨木、红木、花梨木、牛骨、螺钿、铜片、腊石等为原料,在木坯上起槽后嵌花纹,再经打磨雕刻, 髹漆而成的一种汉族传统工艺。多用于家具、屏风、文具和日常器物上,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浙江的骨木镶嵌主要产于宁波,故又称“宁波骨木镶嵌”。

  这是一门独特的传统工艺,不同于扬州和苏州的漆器镶嵌。它是起槽实剔后将锯好线条花纹的骨片直接嵌入木坯中,从而突出骨木黑白对比的效果。传统的镶嵌工艺有高嵌、平嵌和高平混合嵌三种,象牙、牛骨、黄杨木颜色丰富,是常用的镶嵌材料。著名学者赵朴初先生盛赞宁波骨木镶嵌为“思入豪芒、心连广宇、熔今铸古、巧嵌精雕”。2008年,骨木镶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骨木镶嵌工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一具嵌镶棺木上,可以找到兽骨和螺钿混嵌的图案。据记载,骨木镶嵌在殷代已经列入“六工”之一(即土、金、石、玉、兽草)。北京颐和园的乐寿堂内,尚存有宁波地方官进贡的镶嵌八角茶几。

W020160602611792910105_conew1.jpg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