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芈月传》礼仪揭秘:天子不能听“民谣”

2016年06月02日 18:35:45 浏览量: 来源:腾讯客户端 作者:

130329086.jpg

  《芈月传》热度不退,继续火到没朋友.今天的主讲课题是礼仪,为此我们特邀本剧礼仪指导、享有古装礼仪第一人之称的张晓龙老师当客座指导。

  要知道,除了狠背台词,娘娘们的一大考验就是学礼仪。倒退两千年,你就以为战国时期的礼仪会比清朝简单吗?很傻很天真!周朝的礼仪同样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芈月传》学礼仪究竟有多难?这就为你普及。

  一、《芈月传》礼仪和《甄嬛传》大不同!天子吃饭都只能先吃一口

  《甄嬛传》的礼仪有多繁复,你们都感受过吧。从第一个镜头太监执鞭三响、群臣上朝起,长达76集的“清朝礼仪大讲堂”就开课了。什么三跪九叩首、行万福礼、群臣御门听政、太医悬丝诊脉等等,严谨考究到让人抓狂。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传统礼仪发展到了清代,终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说起来,《芈月传》的故事往前倒退两千年,所以礼仪还没开化可以省事些?

  绝对不是!五千年历史长河告诉我们,建立一个国家,首先都一定要制礼作乐,否则社会一定乱,而且乱得离谱。想当年汉高祖刘邦平民打天下,一开始啥也不懂,放任群臣们玩酒后闹事、拔剑乱砍,朝廷乱作一团,他才意识到礼的重要性。

  我们的《芈月传》发生在周朝。对,这个朝代既非秦朝也非战国,所谓“春秋”、“战国”都是东周时期,剧中的楚、秦、燕等只是诸侯国,楚威王、秦惠文王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省长。而周朝出了周公这号人物,这人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制礼作乐,开尽脑洞,整出了五花八门的制度,为古代制礼大业打响头炮。所以,剧中所有人物遵循的都是同一套礼仪——周礼。

  会客、吃饭、上朝、婚礼、葬礼等等都有各项礼仪规定。天子、诸侯等贵族阶层,也要严格遵守等级和礼数。比如大家一块吃饭,天子要先吃一口,然后跟大伙说“我吃饱啦”,垂手等着同桌的人劝“再吃两口吧”,才会继续吃。诸侯们的程序也差不多,只不过要比天子多吃一口再撂筷子。

  现在文艺表演谁都能买门票看,但按照周礼,不同爵位能欣赏的舞蹈、听的音乐类型也有限制。说难听点,天子要是想接地气地听“民谣”还要被骂没礼貌呢。不造各位小主有没注意到,剧中人不管多着急,进屋一定会先做一件大事——脱鞋!进门穿鞋可是犯大忌的哟。

  进殿脱履(鞋),是那个时代的规定(连秦王都不例外)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严格依照周礼执行,于我们的剧情也不相符。张晓龙透露,“春秋时代各个诸侯国还算和睦,但到了战国就打起来了,礼仪也产生了变化,这个时期属于‘礼崩乐坏’。”《论语·八佾篇》曾有“八佾舞于庭”一说,孔子看见只有权看四佾舞蹈的季氏,居然在庭院用天子独享的八佾奏乐舞蹈,气坏了,直嚷嚷“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所以《芈月传》也花了点儿心思,剧中人物偶尔也会学季氏搞搞反叛、僭越神马的。

  也有同学要问了,直接照搬《甄嬛传》那套礼仪行不行?当然是不行的呀。不仅朝代不同,连民族都不同,一个是汉文化的民族,一个是满文化的民族,一南一北礼制能一样吗?

  二、《芈月传》比《甄嬛传》礼仪更繁琐!一场大婚戏礼仪要演8分钟

  关于《芈月传》的礼仪设计,张晓龙曾放话要比《甄嬛传》再上一个高峰,更有冲击力。所谓“冲击力”,更多仰仗艺术创作。

  近日有些较真的观众,专门找来古代官员的官帽形制,对比指出剧中版本“过于超前”。但张晓龙一向有套论调,他不赞同在礼仪设计上过分古板。“我们尊重历史,也一定会有艺术创作的成分,不敢说完全写实。纪连海老师也说过,写实是让历史学者做的。”

  所以这一次,也出了不少前卫玩法。光是刘涛和方中信大婚的一场戏,就有不少讲究。刘涛扮演的芈姝是从小养尊处优、高高在上的嫡公主,有一幕她姿态昂扬地带领宫娥走,亦步亦趋的,极有仪式感。这一设计灵感源于张晓龙早年执导演唱会时的舞台创作。而两人进入大殿完成的每一个步骤都不可谓不繁琐,小编粗略估计了下,从行礼到礼毕,这场戏总共呈现了将近8分钟,亲们自己感受下~


  高云翔扮演的义渠王身为秦国西北部少数民族狄戎之王,性情桀骜不驯。甭以为就可以不守礼数,当个潇洒不羁的美男子哦。这位异域王不但要守,尊奉的礼数还和其他人不是一套路数。这片场要晃个神,连模仿对象都没有。鉴于彼时的少数民族礼仪难以考据,在这套礼仪设计上结合了蒙与吐蕃(藏的前身)等多个民族。有时随地捡拾个石块、草枝神马的,还能即兴发挥创作。

  高云翔扮演的义渠君因鲜少有历史参考,只能送他几个字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光一个“坐”,里面更是七拐八弯许多花花肠子。拿席子来说,古代天子可以坐五重席,那么士大夫和诸侯就不可以坐那么多层。在表现某位官员身份不断升高时,《芈月传》不兴玩口播,而是直接用铺席子,席子越高表明爵位升得越高。

  大王们才有厚垫子跪

  大臣们只有薄垫子

  这个时期,不管诸侯王还是文人士大夫都得跪坐,经常一跪就是一整天,跪久了不但拍戏要分心,疼起来呲牙咧嘴还要影响画面。当王的待遇稍好些,有时也可以跏趺坐(即盘腿坐),但坐久了也一样折腾。早前周润发拍《孔子》时,为了好好拍戏,干脆用上最笨的办法,拍戏跪休息也跪,随时随地跪着。

  然而发哥忘了,二十年前琼瑶剧曾出了一个伟大发明家,还珠格格曾有一项杰出发明——跪的容易。好在咱们《芈月传》没忘,演员们不仅齐齐用上“跪的容易”,还发明了“跪的容易2.0”升级版——小板凳。宽袍子里面藏着张特制小板凳,坐得那叫一个惬意,从此再也不必担心跪的不易啦。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