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陕商,你知道多少?
明清时期的陕商,你知道多少?
2016年05月11日 00:00:00 浏览量: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杜君立

“三水唐家”堪称“秦商巨贾”,图为陕西咸阳旬邑唐家大院。

盐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些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税收来源,也是陕商发迹的根源。

唐家大院内景。
明朝初期,为了解决边防要塞的军粮供应,实施的是“开中法”。所谓开中,就是朝廷开出军需标(物资名称、运达地点),如标的物是粮食,商人可根据要求运输军粮至边关指定地点,政府收到标的物后,按公示的标准付给商人一定数量的“盐引”,称为中的。商人则凭盐引到政府指定盐场购盐,销售后获取购销差价,便是经营利润。明清两代政府都对盐实行垄断经营,成本低而售价高,商人只要获得食盐许可证,便有暴利可图。明朝的开中法始行于毗邻“九边”的山西和陕甘。近水楼台先得月,陕商因此而迅速崛起。
明清500年,陕西商人借助政府实行的食盐开中、茶马交易、棉布征实、布马交易等一系列特殊经济政策,成为全国著名的商帮,他们把茶叶贩运到甘肃和青海,把食盐贩卖到四川和贵州,从江苏贩卖棉布,把烟草贩卖到江浙。经过长期发展,财力雄厚的陕商逐渐占据了以泾阳和三原为中心的西北、四川、贵州和西藏等几大市场,被称为“西秦大贾”和“关陕商人”。
“无西不成商”
明代宋应星谈到商帮时说,“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和徽郡三方之人”,而陕商一度在晋商和徽商之上。当时垄断西部贸易的陕西商人,每年经营的布匹达2700万匹,茶叶1125多万斤,皮革150多万张,羊毛2500多万斤,药材1500万斤,水烟700万斤。明朝中期以后,开中法取消,食盐主要产地在两淮,集散地又在扬州,具有地缘优势的徽州随之雄起。为了与徽商抗衡,风俗习惯相似的陕商与晋商逐渐结合,互相合作,遍布全国的“山陕会馆”就是这种秦晋之好的地缘产物。
“三水(陕西旬邑旧称三水)唐家”祖上是山西人,明末迁居陕西。乾隆年间,唐士雅把南方的茶叶、绸缎运向北方,把北方的烟叶、蚕丝等运到南方,在这种南北贸易中积累了大量财富。极盛时,其商号遍及一十三省,号称“汇兑中国十三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其规模之大可见一斑。乾隆六十年(1795年),唐家第三代唐景忠亲赴北京参加了乾隆皇帝举行的“千叟宴”,受赠七品官服、银牌、手杖及御制七言律等,荣极一时。明清时期,三原泾阳茶叶业很发达,谓之“三原商贾,大则茶盐”(《三原县志》)。到了清代,泾阳为茶业集散地,茶商聚集,茶叶加工人数众多,据道光时卢坤《秦疆治略》记载:“官茶进关运至(泾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万有余人。”“茶盐之利尤巨”,关中不少商人因开店经营茶叶业而致富。
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指出,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而地缘则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明清时期的中国,具有全国影响的商业集团一般都以地域乡缘为组织纽带,被称为十大商帮,包括徽商、晋商、陕商、粤商、闽商、洞庭商、江右商、宁波商、鲁商、苏商等。在“十大商帮”中,山陕商帮在相当区域内处于领袖地位。
“一家发财,惠及乡党,出入相友,资表比服。”从明初到清末,山陕商人以其轻生重死、厚重质直、博大劲直的气概,从盐业起步,将业务扩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诸多行业,贸易范围不仅包括国内,还远及朝鲜和俄罗斯,可以称得上是雄霸一方。其独特的商业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的重要一页,有所谓“无西不成商”之说。陕商和晋商被合称为“西商”。在很多地方,人们都管山西商人叫作“老西”,管陕西商人叫作“老陕”。
盐与茶
陕商经营的商品以盐和茶叶为大宗,这两类商品都有专营的色彩。
四川自贡盐业在中国乃至世界产业经济史上都有其独特的地位,有研究者认为自贡盐业是“中国第一个资本密集、大规模生产的私营井盐工业”。陕商在自贡的商号达150余家之多,西秦会馆的碑文中有所谓“三秦客友,运销滇黔,连樯万艘,出没于穷濆窳桑之间”。
陕商以水道将川盐运销贵州,途经泸州,沿赤水河上溯至茅台,卸盐下船再用人背马驮,分运贵阳和安顺,怀仁县茅台镇就成为陕商重要的水陆中转站。据说,有一个姓刘的陕西商人常驻茅台,他乃关中西府柳林镇(西凤酒产地)人氏,见当地白酒紧缺,遂从家乡请来一位姓田的酿酒师傅,按照西凤酒的配方开始造酒;到了清末,盐商华联锋和王立夫在茅台创建成义酒厂和荣和酒厂,茅台酒产量大增,逐渐成为名酒。被称为“西南巨儒”的清代著名诗人郑珍就写有“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诗句。
清朝时期,中国茶叶成为国际市场的畅销品。英国与俄国是中国茶叶的主要进口国(后期英国以印度茶叶取代中国茶叶,俄国逐渐代替英国成为中国茶叶的主要市场)。英国依靠海运优势把持了茶叶贸易,中俄茶叶贸易则主要依靠陆路,陕商和晋商具有传统优势。像当初的广州一样,汉口作为“中俄茶叶之路”的起点,从乾隆时代就极其兴盛,万商云集。早在1820年,汉口茶叶的出口量就已经占到了中国对俄出口总量的74.3%,这一数字在20年后被刷新到了94.4%。让这一庞大的出口额成为可能的,正是南起汉口、北至恰克图、绵延万里的茶叶之路。1861年汉口港出口茶叶8万担,1862年增至近22万担,此后逐年增长,从1871年至1890年,每年的茶叶出口均达到200万担以上。“当时,中国出口的茶叶垄断了世界茶叶市场的86%,而由汉口输出的茶叶就占了国内茶叶出口量的60%,大量运茶船源源不断地出入汉口港。”
汉口因茶而兴盛。《清史稿》说:“汉口之茶,来自湖南、江西、安徽,合本省所产。溯水以运于河南、陕西、青海、新疆,其输至俄罗斯者,皆砖茶也。”
横跨亚欧大陆的“中俄茶叶之路”,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国际商路;虽然其开辟时间比丝绸之路晚了一千多年,但是其经济意义以及巨大的商品负载量,是丝绸之路所无法比拟的。茶叶从汉口出发,经汉水运至襄樊,再经唐白河、唐河水道北上达赊旗,此后改陆运北行,由骡马驮运北上至张家口和归化(今呼和浩特),再远销俄国恰克图。恰克图在俄语中意为“有茶的地方”,汉语称为“买卖城”。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在此签订《连斯奇条约》(俄方称《恰克图条约》),划定两国以恰克图为界。自嘉庆、道光以来,恰克图成为中俄贸易的中心,中国从恰克图输往俄国的商品是以茶叶为大宗,其业务皆为山陕商人所垄断。
从汉口到恰克图的“中俄万里茶路”,赊旗恰好是水运终点和陆运起点。这种特殊的地位,使这个明代时尚不见经传的小镇,在清朝数十年间便成为所谓的“天下第一店”(赊店)。乾嘉年间,赊旗汇集了来自全国16省的商家,镇内街道密布、商号林立,全镇有72条街道,大小店铺几百家,人口达13万之多。21家骡马店朝夕客商不断,48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500多家商号总集百货,72条街分行划市相聚经营。
乾隆四十年(1775年),来自陕西韩城党家村的商人贾翼堂在赊旗镇创办了商号“合兴发”。到嘉庆年间,“合兴发”拥有赊旗镇南北太平街上的全部商业店面,常驻赊旗镇的雇员有数百人。据说,嘉庆、道光和咸丰三朝,往韩城老家运送银两的镖驮不绝于道,“日进白银千两”。
从晚清到民国,战争在中国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这使传统盐商遭到灭顶之灾。在陕商云集的四川,“战火延蔓阖省,地方全行糜烂,户口逃亡几尽;其时西商遇害者亦十之八九,遂使各歇业不前,黔省盐务势以中绝。”同时,“秦中又遭回患,家产荡然”,“著名如泾阳三原等县,向号商薮……从各处财富之户,多贸易于东南。自东南用兵,陕西物力既已潜消默耗,又加本籍被灾,资产悉付兵燹”。
茶叶贸易也好不到哪里去。进入20世纪,俄帝国的覆灭与印度茶的竞争,将中国茶无情地逐出了国际市场。与此同时,随着京汉铁路和俄国远东铁路的开通,传统的水运迅速没落,赊旗与恰克图一样,失去了交通枢纽地位,因茶而兴的山陕商人也随之风流云散。
本与末
明清时期的陕商大多出自关中几个县,如泾阳、三原、富平、凤翔等;他们的生意都在四川、河南、江苏、湖南等外省,虽然获利不赀,但对关中经济的影响甚微。他们既不在陕西置买田产,也不兴办实业,“千金之子,身无寸土”,“家资巨万,无一陇之殖”。正如《泾阳县志》所说,“贾虽多,何与于泾?”
和所有的传统商人一样,陕商最后基本上都是结交官宦,让子弟转向科举,当官发财,发财当官,这才是“正途”。“三水唐家”后来就走向官场,第六代唐迁铨成为官居三品的盐运使,实现了从商人到“红顶”的成功转型。到清末,唐氏子孙中捐得或考取各种官衔的有36人之多。
在关中传统乡村,一般农户供养一个成功的读书人的难度是相当大的;相比之下,托关系去做个官差倒要容易得多,因此地方风俗“多习书吏,故刀笔甲天下,次者儒,又次行贾”。当商人势力崛起后,许多地方风俗也随之改变,人们“崇儒薄吏。与其吏也,宁贾。故仕宦视昔十倍,富人亦数倍之,而吏习顿减”。在生活上也追求奢侈,“裘马绮罗充塞街衢,十金之子耻于布衣,俊宇画栋在在有之,婚丧酒礼惟以豪华相高”。
徽州因为人多地少,逼迫人们出去经商,从而形成了职业化程度较高的商帮——徽商。相对而言,关中人地矛盾并没有徽州那么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人们更接受一种亦商亦农的生活方式。所谓“以末致财,以本守之”,以农为本,以商为末。这也导致陕商始终没有脱离小农意识,在经营上不思进取,见好就收,“人贵知足,有足富者,非可以必终,何日仆仆然毋有已期也”,“财不贵积”,“苟可以足日用……夫何以厚为哉”。这种“财取足用”的局限,使陕商在后期资本积累规模上远远逊色于晋商和徽商。
商业虽然能够取得暴利,但陕商往往将大量钱财用于挥霍,“作富贵状”;实际上,那些极尽奢华的山陕会馆也是一种炫富摆阔的结果。当时就就有人评价关中“商贾多不量力,竞争事奢侈,外似富而内无深藏”。这与西方早期资本家那种视积累为“天职”的“新教伦理”截然相反。
“三水唐家”堪称“秦商巨贾”,经商致富后,在旬邑、彬县、淳化、耀县等地置买大量土地,每年的巨额地租收入都被用于奢侈享受。“唐家有个九弯弯,一脚踢了十三万”,说是唐廷铨为了看一个女人裸跑,一脚就踢了13万两。嘉庆年间,唐家全家不过60口人,雇佣的仆人就达165人,“出门不离车马轿,全堂执事开道锣”。
著名的“唐家大院”建于道光五年(1826年),整个建筑为木石砖结构,历时43年,做工极其精细考究。最多的一天,有三四百名匠人同时施工。每座房子均用磨光的砖和精雕细刻的石头砌成,与山陕会馆的建筑风格颇为相似。大院落成后,唐家专门盖了一座大戏楼唱戏庆祝,一连唱了三个多月。这座八十七院、两千七百多间、宫殿式的唐家大院,经子孙变卖和战乱毁坏,只有五座院子留存至今。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