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慢就业”
理性看待“慢就业”
2017年02月10日 16:54:57 浏览量: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何博
近期不打算找工作了,我还是选择先休整自己。”同许多年轻人一样,研究生毕业后,李卉成为“待业一族”。不同的是,毕业后的半年间,李卉并未急于就业,而是利用这段时间读书与旅行,“在就业前,我更想在心态上有个转换。”(央广网)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毕业即就业往往被看作是专业水平是否拔尖,工作能力是否出众的表现。特别是作为研究生、博士等高水平人才,倘若毕业后迟迟找不到工作,难免能逃掉被作为大众茶余饭后谈资的命运。在西方,不少青年在毕业后并不会盲目的选择工作岗位,而使选择先经历一个“过度年”,即通过游历、参加志愿活动来增加社会阅历,开阔眼界。近些年来,90后的新生代力量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就业观念也在发生转变,“慢就业”成为一个新名词逐渐浮现在公众视野。
笔者认为,受高等院校扩招的影响,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文凭越来越不受待见。打开新闻,每年都不缺少百万求职大军争取职位的头版头条。甚至很多研究生,由于专业冷门,一毕业即面临失业,进而被迫走上同其他专业毕业生争夺就业席位的道路。笔者认为,对于“慢就业”这一现象需要理性看待。
选择“慢就业”,不意味着消极遁世,不意味着逃避压力、逃避责任。“慢就业”不是“啃老”的挡箭牌,而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象征。作为毕业生,在从校园踏入社会的时候,面临的是全新的“游戏规则”,全新的起跑线。此时倘若凭借学长学姐和某些不知名讲座一星半点的经验而敲定了今后就业蓝图,不免会带来诸多遗憾和后悔。选择“慢就业”花费更充足的时间来对就业职位进行深度调研,摸清摸透更多行业的工作现状、工作机制、薪酬待遇、发展全景,通过综合分析,才能得出适合自己的最优结果。
选择“慢就业”,不意味着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出击、积极作为。通过参与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实习岗位、基层岗位,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服务意识、大局意识,有机地将校园的理论与现实的实践有机“串联”为一体,不断提升自我的择业能力,为今后选定奋斗终身的事业打下基础。
选择“慢就业”,不意味着浪费国家培养资源,而是一种对市场和用人单位负责的态度。“慢就业”就像“快就业”的缓冲剂,能够行之有效地稳定人才流动过于频繁的现象。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届本科生毕业3年内平均雇主数为两个。再往前追溯,2011届本科毕业生中,有38%的人毕业3年内仅为1个雇主工作过,8%的本科生毕业后有4个及以上雇主。也就是说,毕业两年内,就业岗位稳定的毕业生不到四成。这种频繁跳槽的现象不仅会给用人单位的工作衔接造成不利影响,更给自我的人生规划增添了不少波折。
鉴于此,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慢就业”,用好积极主动,摒弃消极等待,用正确的“慢就业”观对待自我,服务社会。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7-02-09韩国青年面临“就业高墙”
- 2017-02-09艾力新书《人生的84000种可能》:励志是...
- 2017-02-08中国美院招生考试开考
- 2017-02-07如何选择运动内衣?两大专家有妙招
- 2017-02-07着力将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