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是成心跟我作对吗?隔代育儿的终极对策
婆婆是成心跟我作对吗?隔代育儿的终极对策
2016年11月24日 09:51:40 浏览量: 来源:大浙网 作者:
宝妈扎堆的地方,有两个话题是永恒的,一是育儿,一是婆媳关系,然而,都敌不过终极话题——育儿mix婆媳关系。
育儿理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早年矛盾积累,动辄将一个个鸡毛蒜皮的小小分歧演变成一场家庭大战。而细细抽丝剥茧,源头都是小事,隐含的心结却似乎都已成绕不开的死结,婆婆和媳妇,本是一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怎样才能一起愉快和谐地带娃?
给婆媳关系对症下药,首先要拿中国式家庭关系开刀。上周,萌小芽·研习社邀请了国家认证亲子咨询师、资深育儿师@晴天妈妈(郭俞杉)为大家讲婆媳关系,想不到参与者众,效果很火爆,证明这真是个体己话题啊!
@晴天妈妈 先用“一锅粥”的比喻,让你看清中国式家庭关系症结所在,再深度剖析婆媳关系的真相,最后放大招:教你怎样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搞好隔代育儿这项“千秋大业”。文末还附有讲座当天粉丝的问题和@晴天妈妈 的回答,我看完收获良多,也分享给大家!
婆媳关系:迷之尴尬?
中国式家庭关系:越界与错位
首先我们要分享的是关于中国式的家庭关系的问题。前段时间张靓颖母女的事件就让大家非常深刻地意识到我们中国式家庭关系的一个特点:父母对子女总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是为你好,所以你的一切我都要关心。
有这样一个比喻:在西方的家庭里,人与人之间更像是一锅米饭,一颗一颗非常分明,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更独立,界限更清晰。而中国家庭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一锅粥,非常黏腻,虽然多了很多人情味,也多了很多亲密,但往往与之伴随的就是各种越界行为。
西方家庭可以做到把18岁的子女赶出家门,让他们独立,但在中国家庭里,一旦成为父母,就意味着可能对孩子的终身都要包办和负责。
伴随着这种观念,我们东方亲子关系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错位,父母普遍爱孩子超过了爱伴侣。
对于我们的上一辈,我们的母亲、婆婆这一代,父亲缺席孩子的生活是很普遍的情况,这就出现了错位——孩子成为母亲的一个精神伴侣。很多妈妈会觉得:孩子是我的一切,我为孩子付出了我的青春,我才是最爱我孩子的。此时我们会发现,在这种错位情感状态下,往往出现婆婆对媳妇存在敌视的心态。
随时代变迁,更微妙的婆媳关系
这里涉及到,从旧时代到新时代,家庭关系微妙的发展变化。
旧时代的婆媳关系,我们基本上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千年的媳妇熬成婆。很多女性受迫于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一嫁到夫家随夫姓,当牛做马地服侍、操持这一家人的生活,生活的全部重心就是以男方为主。
等到哪一天母以子贵,媳妇成为婆婆的时候,成为了一个家庭里的大家长大权威,就把年轻时在畸形的家庭关系中遭受到的所有怨恨、所有委屈都撒在媳妇的身上。
到了新时代,女性又是另外一种角色。有人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中国妈妈们是钢筋混凝土做的。因为我们不愿意把生活的重心都放在孩子和老公身上,一边要工作,要承担社会分工,一边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对于妈妈们来讲,工作才是放假,下班才是战场,我们确实面对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
而社会对男性的要求可能相对简单一些,只要你在社会上有成就,如果偶尔回家帮着刷个碗拖个地,简直就是新时代的三好老公;如果能帮孩子换个尿片,能独自带娃出门,那简直就是开挂的老公。
关婆媳的事,更关老公的事
在我们整个社会的家庭关系比较急剧的发展变化之下,“三代同堂”的关系,也经历了微妙的变动。
对于婆媳关系,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它并不只是婆婆和媳妇之间的关系,更是婆婆、老公和媳妇这两代人、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加上孩子,那就是婆婆、夫妻和孩子这四个人之间的关系。
和大家分享一个叫做“情敌心态”的说法。并不是说婆婆真的把我们当情敌,而是说因为我们目前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格局,导致了婆婆和媳妇之间的对立关系。
在婆媳关系中,我们经常会忽略老公的作用,其实是错误的。
在爸爸、妈妈、儿子这三个人的小家庭里面,如果爸爸长期缺席,对于儿子来说,父亲的这个角色就是缺席的,他会不由得变成他的妈妈(也就是我们的婆婆)精神上的伴侣,即在心理上成为妈妈唯一的情感支撑,妈妈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会选择先跟孩子说而不是跟爸爸说,甚至妈妈不需要跟孩子表达,只要孩子看到妈妈悲伤、压抑的状态,就知道妈妈在家庭里没有得到快乐,或者在社会遭遇不公,他会本能地替补爸爸,去承担这个角色的任务,给妈妈一些心理上的安慰。
于是妈妈内心会无意识地跟孩子走得更近,离自己的丈夫更远。
有这样一个比喻:每一个中国家庭都有一个哭泣的妈妈,一个缺席的爸爸,还有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孩子天生会平衡父母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会本能地向着稍微弱势的那一方,如果说父母之间的情感问题本身处理得不太好,或者因为社会角色的原因,父母之间有一方处于情感上的弱势,孩子会本能地选择站队。
在我们上一代的家庭里,这种状态特别明显:儿子和妈妈是一条战线,妈妈把儿子当作生命的全部,她可以不要老公,可以不要自己的家庭,但是不能离开自己的孩子。
对孩子的过度投入,导致当孩子脱离他们原本的家庭,去形成自己小家庭的过程中,母亲会很痛苦,她会觉得“我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庭,所以不爱我了”,并把自己失去爱的感受投射到媳妇身上,认为她跟儿子之间亲密关系被打破的原因是因为另外一个女人的存在。
所以我们在这里讲到“情敌心态”的时候,要渗透一个概念:一对一的亲密关系,尤其在家庭里,夫妻双方的关系是家庭里的第一秩序,然后才是夫妻和孩子的关系、夫妻和长辈的关系。一旦我们的家庭里有这种关系的错乱,势必引起婆媳矛盾、翁婿矛盾,这就是中国式家庭关系比较纠结的“痛点”。
搞好婆媳关系,先排序!
第一,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才能有健康的家庭秩序。
前面我们说过,如果夫妻有一方长期缺席,儿女就会充当父/母的“精神伴侣”,导致在儿女成家后,父/母有失落感、被剥夺感,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新生家庭关系。所以我们强调,在所有的家庭中,夫妻关系一定是要高于亲子关系的。
就婆媳关系而言,如果说公公早年在家庭中一直缺席,媳妇现在可以跟公公沟通,给公公婆婆安排他们两人可以一起做的事情,只有让他们的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了,才能相对缓和婆婆对于新生家庭过度的关注。
第二,恋母情结的背后是母子分离不够。
很多婆婆会说一句话:我是为你好。然而以爱为名的绑架依旧是绑架,“我是为你好”,这句话的背后其实就是越界。
比较强势的婆婆,例如一些单亲家庭的婆婆,一个人把儿子带大,管了儿子管媳妇,管了媳妇管孙子,想对这一大家子所有的事情有控制感,从儿子、儿媳妇甚至孙子的生活中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我们常看到生活中有一些长不大的老公,甚至一些“不回家”的老公,自己张口闭口不是问自己的媳妇要这要那,而是找妈妈要。一般他们的原生家庭都有这样的情况:由妈妈包办一切。所以对媳妇跟妈妈之间的琐事和小磕绊,老公就本能地回避,甚至有的乐得清闲,让妈妈和媳妇去当家,自己可以随便安排自己的生活,约上几个酒肉朋友天天去玩游戏,不回家。
我们会发现,这些巨婴一样的老公所谓的“恋母情结”,其实是因为母子分离不够,存在过度越界的情况。
第三,婆媳矛盾的真相是家庭排序的错乱。
这是婆媳矛盾最重的一个结,也是问题的痛点所在。刚刚提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原生家庭”,一个是“新生家庭”。
原生家庭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之间组建的家庭。新生家庭就是我们和我们的爱人、孩子一起组成的家庭。
只有我们分清楚,当我们结婚有了孩子以后,我们的这个小家才是对于我们第一重要的家庭时,很多家庭矛盾才会迎刃而解。如果这时候我们原生家庭的妈妈或者婆婆,对我们的生活有过多的参与或干预,就无意中打破了我们的家庭秩序。
如果说我们的妈妈或婆婆只是以帮助者的身份,帮忙打理我们的生活起居,或者帮我们分担一些工作以外的生活压力,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在稳定、强化我们新生家庭的家庭秩序。
如果他们总是想管理我们生活、工作、吃喝拉撒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我们的衣服怎么叠这样的细节都要干预,其实就无意中打乱了我们家庭的排序。
在这里要强调,我们小夫妻才是家庭真正的主人,如果我们总是任由上一辈给我们的生活设置很多的框框,比如说任由老公和婆婆之间天然亲密的羁绊影响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其实就是一种错乱,一种混乱,而且会引发更多的矛盾。
隔代育儿:
让每个家人都开心,这么难?
我们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无法独立带孩子,而长辈岁数大了,有意愿、有时间,也有经验可以帮忙分担育儿重任,此时我们难免跟长辈的来往互动比较频繁,需要借他们的力,且不论他们带孩子的方式是否科学,至少他们确实帮我们分担了很多困难。
然而隔代育儿,两代人的习惯、观念甚至角色的冲突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各种各样的情况都会在家庭里掀起轩然大波。
其实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些矛盾都是比较表层的东西,比如奶奶觉得宝宝冷,要多穿一点衣服;比如宝宝磕了碰了,奶奶要怪桌子不好,怪妈妈坏;比如奶奶让孩子看电视,觉得孩子一看电视就老实了……这样的小矛盾都容易引发家庭成员之间比较激烈的思想碰撞。
其实不管哪一种理念,大家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如果说长辈和晚辈双方都能够意识到,父母这个角色在孩子心目中地位有多重要,长辈可以以帮手而不是主角的身份参与到晚辈对下一代的养育中,他们自然会去认同晚辈在育儿中主导的地位。
建立统一战线,抓大放小
处理隔代育儿之间的矛盾,我们首先鼓励婆媳建立一个统一的战线,能够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分工。比如说全职妈妈可以负责带孩子,让婆婆负责做饭;职场妈妈可以让婆婆白天负责带孩子,晚上下班回到家,婆婆可以休息,就由小两口来带孩子。
在统一育儿原则的基础上,加强沟通。我们可以提几个简单的要求,比如孩子白天一定要用纸尿裤,或者一定不能给孩子把屎把尿。每个家庭能够承受的原则和大家能够相互认同的准则是不一样的,这个关键在于沟通。
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就求同存异。因为大家毕竟本质上都是为孩子好,在这一点上尤其我们年轻人不要过于自我,要讲究沟通的方式方法。
比如辅食加盐的问题,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对长辈说“早加盐不好,这都什么年代了,人家现在都不让这样做”,但是到底为什么不好,我们也说不上个一二三,其实这是一种比较低效、失败的沟通,长辈为什么要听我们的呢?
如果我们自己能很明确地告诉长辈,加多了盐对孩子肾脏负担比较重,而且会让孩子养成重口味的习惯,以后会增加三高的风险,可能长辈也会觉得你说得有道理。
没有绝对正确科学的育儿方法,也没有流水线般完全标准化的育儿圣经,只有在家庭和谐幸福的前提下,每个家长对孩子形成一种个性化的抚养方式,对孩子才会更好。
无法沟通,自己上战场
当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情况,如果觉得真的没有办法跟长辈沟通,我们还有终极杀手锏——躲,我们可以自己上战场,和老公一起扛起育儿的全部责任,这当然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也是减少隔代育儿矛盾最好的方法。
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做到独当一面,就不要对长辈带孩子的方法吹毛求疵,更不要无视他们的辛苦付出,毕竟他们的知识和理念是有局限的,他们还停留在过去陈旧的育儿方式,甚至可能在下楼遛弯的时候听了隔壁老王或者隔壁老李他们家孩子成长的故事才想出来这些方法,他们并不像我们有渠道学习这些先进的育儿理念,也不能随手搜到很多科学的育儿方法,在这方面一定对他们多一些宽容。
我们可以把功课做足了以后跟他们共享,一定要在肯定他们付出的前提下跟他们沟通。
不要一边啃老一边做差评师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有一些家长工作特别忙,可能两周甚至一个月才见一次孩子,缺席了孩子的成长,长期由长辈帮忙带着孩子,此时就需要接受一个事实: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在心理上默默找一个女性的角色作为妈妈形象的心理认同,找一个男性的角色作为一个爸爸形象的心理认同,孩子心理上的母亲可能就是TA的主要抚养人,而不是实际上的妈妈。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对长辈的育儿方式有所指摘,就不太人道了。
实际上,结婚生子已经意味着我们独立了,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办法在心灵上和婆家、娘家断奶,就不要责怪长辈对我们生活的横加干预,也不要一边心安理得地啃老,一边不加感激地做差评师,至少我们要学会对自己的家庭负责任,自己去经营,有一天当我们成为一位婆婆,才能够优雅地做一个不招人讨厌的婆婆。
自我成长,育儿先育己
我们在处理隔代育儿过程中的种种矛盾时,还是要回归到那句老话:家和万事兴。大家出发点都是好的,关键还是沟通方式的问题。每次讲座时我都会跟爸爸妈妈们分享这一点,就是父母自我成长的重要性。
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虽然身为亲子从业者,但我在刚刚当妈妈的时候,对于很多育儿的细节并不是很清楚,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在孩子生病、发烧甚至肠绞痛的时候,一开始也非常焦虑。此时热心的长辈就会建议:你是不是奶不够,要换奶粉;孩子这样用纸尿裤是不是容易O形腿,要不给他用尿布吧;孩子现在是不是缺钙,你赶紧给他补一点钙吧……各种各样的建议,让我很茫然,很焦虑。
后来,我系统地学了很多育儿师的课程,才明白:其实我们很多隔代育儿的矛盾,原因都出自我们双方都很焦虑,都很关心孩子,但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此时如果我们当父母的已经实现了自我成长,很明确地了解了一些育儿规律,知道哪些方法、哪些具体措施会更适合我们的孩子,我们跟长辈沟通起来也就更有效,更容易让人接受。
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也是我们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的过程,去了解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是遭遇了哪些不太科学的育儿方式,或者说我们期待以什么样的方式被养大,可能就会把这样的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育儿就是自我疗愈的过程。
我们平常跟家人的沟通、跟父母的沟通,包括跟伴侣的沟通、跟孩子的沟通,有一个大方向——首先实现自我成长。
其实育儿是一件特别“系统”的事情,然而开车需要考驾照,做咨询师也需要考证,但是成为父母这件事情,真的没有任何上岗培训,我们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的蜕变,非常不容易,非常开心能够成为每个家庭成长起来的见证者,感谢育儿路上有你们!
责任编辑:朱丽娜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1-18熊孩子“玩失踪”急坏家长 因不戴红领巾...
- 2016-11-18杭州4岁女孩突然病亡 妈妈网上发帖看哭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