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才是好的教育 浙江高校招生模式多元化
适合的才是好的教育 浙江高校招生模式多元化
2016年09月03日 18:28:53 浏览量: 来源:浙江新闻APP 作者:
"如果没有'三位一体'招生制度,我当时是不可能考上浙江工业大学的。"这是上海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徐西蒙的感言。
2011年,浙江省首次实行"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徐西蒙被浙江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录取。他当时的高考成绩与该专业的平均录取分相差了20多分,但因为出色的面试,他"有幸"成为浙工大的一名新生。入学后仅一个学期,徐西蒙的成绩便跻身年级前15%,进入该专业实验班。到了大二,他的综合成绩就排名专业第一,还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一个人能不能上大学、读什么样的大学,怎么能让分数"说了算"?其实,早在2009年,浙江就推出了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高考改革方案,首次将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2011年启动的"三位一体"招生改革更进一步,录取采用"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综合测试成绩+高考总分",按一定比例折算的方法,可谓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包括浙工大与杭州师范大学在内,两所试点高校当年招收了260名新生,四年后他们顺利毕业。"这些孩子的职业定位非常明确,性格更为开朗,在人际交往、社会实践上很有优势,他们中的不少人担任学生干部,成为艺术团、志愿者、杂志社、广播台、电视台的中坚力量。"杭师大学前教育专业教授黄小莲如是说。
譬如被推荐为省级优秀毕业生的沈雨微,眼下已被招录进了杭州行知幼儿园。"幼儿园教师需要多才多艺,我有钢琴、书法等方面的特长,大学4年也一直加强技能训练,成长很快。高考成绩真的不应成为衡量'准教师'的唯一标准,一些通过普通高考升学的同学,或许连声乐常识都需要从头学起,而我们通过'三位一体'考进来的,早已过了这一关。"
"高分并不代表高能。"浙江省政府督学、浙江大学教授方展画说,"题海战术"往往不能给学生太多思考空间,一部分综合素质比较好、善于思考的学生,在统一招生之下,潜能很难发挥出来。而在"三位一体"招生中,高校根据专业选才目标确定了不同的素质特长考核项目,或在面试中请考生自主展示、专家组集体评分,知识面、思维逻辑、谈吐举止等都成为评分因素,而从事公益志愿工作等个人经历更是在专家评价中受到关注,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2014年9月,一场社会反响更大的教育改革在浙江"落地"。被确定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两个试点省市之一后,浙江推出了2017年新高考方案。"必考+选考"模式以及高校专业与学考科目挂钩的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考试科目成为了可能,同时也赋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专家的估算,学考"7选3"排列组合共有35种之多。为提前了解学生选课意向,台州许多高中在上半年就对学生的选课意向进行了摸底。"我选了政治、地理和化学这3门课,其中政治、地理这两门课比较喜欢,最后一门课有些小纠结。"台州中学高二(11)班学生赖恬心说。在这个班级,很多学生偏爱"政治+地理+生物"的选课组合。
与此同时,一些中学已经相继开出"高中生生涯规划发展""职业体验"等选修课,让学生在高一就开始规划大学学什么专业,今后向什么职业方向发展。还有学校为高一新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倾向,进而打通学校学习和职业学习之间的"隔膜"。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改革的初衷,其亮点很多。"北京大学教授文东茅直言,改革试点两年来,学生和家长已经在切切实实地感受着改革的益处。其中,80%的学生感受到了不受传统理科、文科固定科目组合约束的自由;对于"技能型"考生而言,可以免于高考的重负,只凭学业水平考试或职业技能测试成绩参加高职院校提前招生;对于中专、技校学生而言,可以从高职院校单独考试中看到自己升学的希望;对于大批"特长型"学生而言,可以在高校自主招生、"三位一体"招生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随着学生与高校自主选择权的扩大,浙江正在不断趋近"好的教育"。
责任编辑:朱丽娜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