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丨一位资深园长的忠告:6岁前不要做这些事,否则毁孩子一生
家长会丨一位资深园长的忠告:6岁前不要做这些事,否则毁孩子一生
2016年05月19日 17:15:00 浏览量: 来源:教子有方(ID:jiaoziyoufang) 作者:
其实,家长们有所不知,正规的幼师在岗前培训的时候,会被再三强调:严禁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为此,国家还专门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顺应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
6岁之前的儿童,手指发育不完全成熟,一些精细的动作还需要慢慢练习。让孩子拿着笔,轻松地涂涂画画,做一些把虚线图案描成实线的游戏,都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也能培养孩子对“拿笔”的兴趣。
而写字,对孩子的结构把握能力、空间感受能力、手关节技巧都有一定要求,过早接触的话,很容易养成错误的执笔、书写习惯,甚至可能引起孩子手指变形。所以,学前的孩子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很好了。
美国心理学家托尼·琳达,提出过“大脑修剪理论”:当人们长期进行一项单一学习活动的时候,大脑中那些活跃的细胞、神经可能会变得更“茂盛”,而那些不常活动的细胞、神经则可能会被“修剪掉”一部分。
这种现象本是一种正常身体机能,但如果发生在孩子身上,后果却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孩子大脑中各个区域的细胞、神经都处在发育生长阶段,某一部分过早地遭到“修剪”,会影响孩子大脑的均衡发展,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极为不利。
深究背后原因,往往是过度的“学前教育”惹的祸。孩子在幼儿园时期,过多地接触了小学知识,当孩子上一、二年级时,自己觉得什么都会,于是就很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养成了不良学习习惯。而这些潜在问题,往往在三年级集中爆发出来。
学习的内容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简单地说,孩子把手伸进冰水里,直接感觉到冰水很凉,他以后就记住这种感觉了,这就是“直接经验”;但是,冰水的温度是零摄氏度这样的知识性,孩子是无法直接感受到的,只能靠别人告诉他,这就是“间接经验”。
6岁前的儿童的学习,本应该以“直接经验”为主,让孩子去触摸、品尝、观看生活中不同物品的不同形状、手感、味道、颜色。
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多锻炼身体,保持好个人卫生;
能够良好地跟周围的人相处,学会相互分享、相互帮助;
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具备基本的安全常识。
能够独立阅读一些简单的故事绘本,并养成固定、自觉的阅读习惯;
能连贯、流畅地把书中、生活中的故事向他人表述。
在同龄人的集体活动中,能够积极参与,跟其他小朋友很好地配合,不胆怯退缩;
懂得尊敬朋友、长辈,有礼貌。
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感兴趣,有主动询问的习惯;
有自己动手一探究竟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