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我省音乐艺术本科院校实现零突破——

​“浙音”,唱响浙江好声音

2016年05月07日 22:56:33 浏览量: 来源: 作者:记者 李月红 通讯员 周佳丽

  百年音乐梦,今朝襄盛举。

  5月8日,浙江音乐学院迎来成立大会。这是我省第一所音乐艺术本科院校,也是我国第十所独立设置的专门音乐学院。

  梦想的发芽,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润。作为浙江文化“新地标”,浙江音乐学院是在中央领导和历届省委、省政府关心下,浙江文化强省、教育强省建设的一件大事,是浙江人实践“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又一盛举。

  事必尽善,浙音的筹建如同一首交响协奏曲,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八八战略”,推动“两富”“两美”浙江和文化强省建设为指引,数万浙江人精诚合作,一千多个日夜奋战,以“盖大楼,引大师,出大家”为主乐调,谱写一曲气势恢宏的“浙音之歌”。

  第一乐章:盖大楼——梦想起调进行曲

  一条乐章大道,宛若五线谱,自西向东,横贯校园。

  其间,16幢校舍建筑,状似16种乐器。体育馆好似手风琴风箱;图书馆像一架三角钢琴;钟楼则状似一把竖琴……

  走进音乐厅、大剧院,视听音质堪比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842间琴房遍布各幢教学楼。学院共拥有1023架进口钢琴,最顶级的斯坦威就有56架。

  好一所音乐新院校!好一座音乐博物馆!

  602亩新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就像一位位默言乐师,流淌出浙江音乐学院争创“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壮美音符。

  气势恢宏的校区背后,是浙江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需要,是浙江人对本土高水准音乐院校的文化期盼,是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本土传统戏曲继承发展的现实命题,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回应期盼、果断决策、大手笔投入。

  2012年,浙音正式动建,工地打下第一根桩;

  2014年,教育部批准浙音筹建;

  2015年,学院完成所有筹建项目,并顺利通过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设置评审。3年,35.2万平方米体量,创造了国内建筑史上的“浙江速度”!

  今年3月1日,教育部正式批文,同意建立浙江音乐学院。

  “不举全省之力,没有这么多‘梦之队’的精诚合作,实难在如此短时间内完成一所本科院校的新生。”每每站在行政楼9楼办公室,俯瞰这所被誉为“山水音乐,流动地景”的现代化音乐院校,学院党委书记褚子育都会生出这样的感动。

  诚哉斯言!

  李岚清同志提笔为学院写校名、写校歌、写校训。数年间,省委书记夏宝龙前后15次亲自参与勘察、设计等筹建工作,和大家一起选址象山,现场与设计人员探讨建筑造型,他还强调,要做好“盖大楼,引大师,出大家”3篇文章;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多次听取学院建设的汇报,并作出专门批示。

  省文化厅加强统筹、协调、服务、管理,保障学院建设顺利推进;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住建厅、省审计厅等从立项审批到经费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主动服务;省教育厅优化整合学科专业资源,为浙音腾出办学空间。

  西湖区主动请缨征迁。横桥社区“老炮儿”书记陈宏伟心里着急,眼看要开学了,这满山的老坟,还不把娃儿们吓到?四个月里,他愣是动员居民迁走了397座祖坟。

  省建工集团、绿城设计院等派出最强班组。毗邻建筑大师王澍的大手笔——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绿城设计憋足了劲儿,“一定要拿出一个可与之相媲美的设计方案。”

  杭州市全程负责项目代建。集结市区两级40多个部门骨干力量,成立驻地指挥部。台风天,大剧院地下室积水严重,单体建筑负责人陈柏军直接跳进齐至胸口的冷水中,用手摸出排水口的拥堵物,他心疼设备,“那可是上百万元的宝贝啊”。

  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处长邬平福对新校园的自豪溢于言表:602亩校园,35万平方米建筑,1.49亿教学科研仪器,25万余册藏书,我们终于抢下来了!

  也正因此,5月8日成立大会当晚,学院专门为建设者准备了一台特殊的答谢建设者汇报演出。在褚子育的设想里,他想为建设者们留下手印模型,作为筹建的永久纪念,让每一位踏进浙音的学子都永远记取于心。

  第二乐章:引大师——筑巢栖凤小夜曲

  前不久,去“筹”后的浙江音乐学院举行首次招生,面向全国招收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5个本科专业共700名学生,报考人数近5000人,计划和生源比超过1:7比例。

  每一名考生,都是对浙音的一份信心。起步晚、基础薄、竞争力弱的“浙音”,凭什么赢得高人气?

  答案是:有活力、高水平的师资。

  曾记否,省委书记夏宝龙曾高瞻远瞩地对学院寄语厚望,“浙江音乐学院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要把“软件”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设一支全国乃至有世界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我们浙江音乐学院的首要任务。”

  筹建之初,高起点筹建就被提上日程。2013年,省政府决定将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成建制划转浙江音乐学院,作为筹建基础。这样,凭着30年高水平办学历史,一下子为新院校贡献了124名教师,其中正高级18人。“杭师大大爱和无私的支援,为新学校成立奠定了厚实的筹建基础。”褚子育说。

  引大师,需有严谨的生源基础。省教育厅专门下文,以撤销专业、压缩招生规模等方式,从省内其他高校中为浙江音乐学院腾出3000人的办学空间,优质师资选调入校工作,形成全省艺术类高校差异发展新格局。

  通过招聘一批、引进一批、整合一批、共享一批,全校283名专任教师组建到位,副高以上职称占33.9%,研究生学历者近八成,“双师型”教师达42.4%。一半以上为35岁以下年轻教师群体,三成有海外学习经历。

  学院人事处处长高学峰的电脑里,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大师级音乐家出现在名单中:大提琴界“华人三杰”之一的秦立巍,被英国媒体盛赞“弹奏风格简直像一块水晶玻璃”的钢琴家沈文裕,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季平,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祖克曼的学生石帅等。

  在高学峰的印象里,最丰厚的一次收获,就是从国内一家音乐学院一口气请来6名教授。已有15年教学经验的科研处处长林林就是其中之一,眼下,他正在着手“江南传统音乐数据库”、“江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变迁研究”等多项课题的招标和研究。

  引大师,亦给予成为大师的氛围。前不久,学院成立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这是国内首个以纪念笛子艺术大师赵松庭而专门成立的国际艺术中心。对于任职国乐系、闵慧芬弟子许奕而言,尊师的风范即是自己的成长方向。5月23日,她也将在学院成立二胡艺术研究中心,搭建平台进行更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

  去年10月16日,在连日现场评估后,全国高校设置评委会成员高票通过学院去筹申请。教育部相关专家认为,浙音的筹建,创造了“浙江模式”,为全国树立了标杆。

  第三乐章:出大家——放歌浙音圆舞曲

  乐章大道上,矗立着李叔同先生的雕像;根据学院整体校园文化规划,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20位中外音乐大师塑像将在八月完成,潜移默化激励莘莘学子们的成长方向。“出大家”,正是“浙音”面向“一流音乐艺术殿堂”许下的庄严宏愿。

  这些天,戏剧系教师、梅花奖得主陈晓红正在带领学生进行早期越剧起源的舞台创作。这是她首次尝试将科研理论与舞台经验相结合的探索。

  “越剧110年了,能有机会走进家门口的大学课堂,这是越剧的荣幸,更是一种鼓舞。”陈晓红认为。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今天的越剧传承,太需要多元化、系统化的学习教育来创新了。

  按照学院规划,戏剧系越剧专业将实行每年招生。今年首次招生40名。在陈晓红的培养方案里,每位学生至少要上满2800个课时。他们的课程表分为三块:一是基本功,练习身段、唱腔、舞蹈、角色塑造等;二是文化课,学习汉语言文学、艺术概论、欣赏作品等;三是音乐课,学乐理,钢琴等多种乐器。

  “舞台上,脚一踏出来,就能透着股劲儿,基本功、文化修养、艺术涵养全看得见。”这是陈晓红对学生们的毕业要求。“底子打牢了,今后才能往大家的方向走下去。”

  厚积,方能薄发。学院实施“学科造峰工程”,重点建设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等3个一级学科,用3到5年时间打造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学科;同时不拘一格引人才,学院为此制定“一人一策”成长计划。

  更多成长空间,还在不断拓展中。5月8日,省政府和文化部签订共建浙江音乐学院的意见书。5月7日,学院与中国教育学会签订了共建“中国教育学会艺术教育研修中心”。接下来,学院计划与文化部联合打造永久落户于此的“中国青年音乐节”,让优秀人才有更多发光发亮的机遇;与浙江联合中小企业控股集团联手成立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为发展浙江文化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学院还将成立附属学院与各地艺术学院和特色音乐学校合作,建立完善全省音乐教育体系,打造优质生源基地。此外,香港百贤教育基金会,思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联合中小企业控股集团、爱依美集团有限公司等捐助了大额的资金用于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全社会的支持使得浙音发展环境越来越好。

  一份份沉甸甸的成果正新鲜出炉:青年教师王旭青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这是全国音乐院校中第一个入选的高层次人才;孟凡玉教授的学术专著获教育部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首次实现学院在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上的突破;阎宝林教授负责的“八秒之声合唱团巡演”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百年前,李叔同先生在西子湖畔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学堂乐歌,唱出了浙江现代音乐的启蒙。世纪悬望,站在新的起点上,“浙音之歌”正在唱出无愧新时代的“浙江好声音”!

责任编辑:朱丽娜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