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按摩穴位也能补血

2017年03月13日 15:21:31 浏览量: 来源:新华网 作者:

  6.熟地黄:

  味甘,性温,归肝、肾经;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肝肾阴亏、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目昏花、须发早白、消渴、便秘。

  注意:熟地黄比较滋腻,难以消化,多要配合陈皮、砂仁等健脾胃药同吃。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不宜。

  7.圆肉:

  性温味甘,益心脾,补气血;具有良好的滋养补益作用,可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惊悸、眩晕等症。

  注意:龙眼含糖量高,食用后容易生湿热。湿热、痰湿重的人最好少吃。便秘、大便黏腻、腹胀、口干舌燥或者是小便黄赤的人群,消化不良、阴虚内热之人,最好别多吃。孕期女性有出现腹痛流产的可能故不宜多吃。糖尿病患者不能够大量服用。

  8.黑芝麻:

  芝麻味甘、性平,入肝、肾、肺、脾经;有补血明目、祛风润肠、生津通乳、益肝养发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身体虚弱、贫血萎黄、头晕耳鸣、咳嗽、头发早白、大便燥结、乳少、尿血等症。

  注意:黑芝麻没有什么特别的禁忌症。

  9.花生:

  调和脾胃,补血止血。其“补血”的作用主要是花生衣的功劳。因为花生衣能够补脾胃之气,所以能养血止血。同时,花生还有生发、乌发的效果。

  注意:补血不宜炒着吃。

  补血前先调理好肠胃功能

  补血之品,多滋腻难消化,需要补血之人要先调理好脾胃,慢慢补,否则容易上火、消化不良。补血时不宜饮茶。另外,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常相互化生,所以我们在补血的同时要加上补气之品,如党参、黄芪等,以增强补血的效果。

  按摩这些穴位可补血

  其实我们的身体也送给了我们养血的礼物——只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摩血海、膈俞、膏肓俞、绝骨、足三里、三阴交、心俞、肝俞、脾俞等穴位,同样可以起到补血的作用。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阳明经多气多血,按摩或艾灸足三里可以旺盛后天之本,使气血生化有源,具有益气养血、健脾补虚、扶正培元之功。

  血海是脾经之穴,为脾血归聚之海,具有祛淤血、生新血之功能。

  中医认为,膈俞为血之会,功善补血止血,为治疗一切血证之要穴;心俞、肝俞、脾俞可调节心肝脾三脏的功能,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心肝脾三脏都与血液的生成和贮存密切相关。膏肓俞为补益虚损的要穴,尤长于补血滋阴。

  绝骨为“髓之会穴”,有益髓造血之功,为治疗贫血症的常用穴位。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功善于补益气血,可用于气血虚弱诸证。

  以上诸穴均有补血之功,艾灸、点按,若能持之以恒,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贴士:益气养血药膳

  当归补血鸡汤

  材料:当归6克,黄芪30克,鸡肉150克,大枣5枚,生姜、葱少许。

  做法:药材先用水浸泡20分钟,然后将上述材料放入砂锅加水适量,用大火煮开改慢火煎3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益气养血。适于气血虚、产后少乳者食用。阴虚火旺、湿热内盛之人不宜,外感、痛风、高血压者不宜。(文/全媒体记者 黎蘅 通讯员 黄月星、陈瑶璇)

责任编辑:马美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