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辅导热,不能不作“两面观”
课外辅导热,不能不作“两面观”
2017年01月04日 10:03:45 浏览量: 来源:凤凰网 作者:凤凰网
课外辅导市场很热。近日,中国教育学会与艾瑞咨询机构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辅导机构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与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而目前中小学阶段在校生人数为1.8亿至2亿。报告一发布即受到广泛关注,引发争议。
有人挺振奋,从中感受到家长对课外辅导的旺盛需求,看到巨大的市场潜力。据悉,2015年起我国小学生人数重新攀升,未来一段时间,“全面二孩”政策将让中小学人数迎来持续增长。也有人兴奋不起来,觉得课外辅导市场持续升温,是不是意味着中小学生补课在增多,课业负担在加重,“减负”的效果在打折?日前,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撰文讲述他在某市与几位小学校长座谈时,校长们向其诉苦:学校被培训机构“绑架”了,几乎全市的小学生都在课后上培训班,参加小升初的竞争。
平心而论,课外辅导有其存在的必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需要个别辅导,有些特长生需要特殊的培养训练。课外辅导以个性化教学满足多样化需求,定位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素质教育的助推力量,而不应该也不能异化为助长教育竞争的推手、生产“学习机器”的工厂。这其实为如何看待课外辅导市场热提供了“指标”。一看开办机构的初衷,是想给素质教育加把力,还是想迎合应试教育赚一笔?二看参与辅导目的,是希望辅导教师顺着孩子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启发创新思维,还是强化“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老一套?三看辅导效果,是让学生变得爱学乐学了,还是除考分高外只剩下一身疲惫?
事实上,在教育辅导市场热的背后,另一些景象也日益浮现。譬如一些机构的功利。且不说一些机构打的旗号不是“提高分”就是“上名校”,藉此抓住家长、“绑架”家长,仅弄虚作假、为签单乱承诺、卷款倒闭等现象时有发生,即说明有人把课外辅导当成“唐僧肉”,心中想的念的是如何趁机啃一口就跑。再如家长的焦虑。孩子成绩差急着补课,成绩好又急着拔高;孩子有爱好忙报特长班,没有爱好更忙着想办法培养。为了哄、劝、逼孩子走进这班那组,家长们怄了多少气,又纠结了多少回!有时只好自我安慰,孩子还小,不明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道理,不知道“分不够、特长凑”的好处。更不能回避的是学生的苦与累。天不亮被叫起,半夜爬上床,完成课内“规定动作”,还得做好课外“自选动作”,学完本年级的课程,还得提前学高年级的课程,这大约已是常态。“放学后要么在补课,要么在去补课的路上”,其中有多少辛酸!说实在的,不少中小学生对何时过的囫囵周末没印象,对放寒暑假提不起热情,对上辅导班兴趣班心有抵触。如此看来,有些课外辅导非但没有促进素质教育,反而成了应试教育从课堂走上课外的推手,日益固化应试教育的观念,慢慢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透支他们的身心健康。
由此想到一个真实事件。 2013年7月,新华社报道武汉一位“着急妈妈”,从孩子半岁起,5年内花了12万元先后为其报了17个培优班。 “轮番轰炸”之下,小朋友提前学完小学二年级的知识,成了同龄人中的“神童”。然而,2016年6月,媒体再次探访时了解到,小朋友升入小学后成绩不断下滑、变得“中不溜”,且经常抱怨“上学没意思”,厌学情绪越来越明显,而“着急妈妈”也比之前更加着急。只是现在的“急”,比以往多了几分悔意。如果说相关辅导机构赚钱了,很难说它不是以损害孩子的兴趣为代价的。只是它容易被一时半会的“成功”和经济收益遮蔽,因而常常被忽视。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看问题要“两面观”。对课外辅导市场热理应多些冷静思考。既要看到它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思考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社会效益尤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如果看不到甚或回避后者,类似“着急妈妈”的故事还会上演。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2-30剪纸金鸡迎新年
- 2016-12-28感冒发烧时 最好别戴隐形眼镜
- 2016-12-30走出教室 走进大课堂
- 2016-12-29动物迎客
- 2016-12-29全民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