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一起的精彩

2015年07月15日 16:52:00 浏览量: 来源:《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 作者:张越

  宁波市委书记刘奇在掌声中缓缓走上舞台,而此刻的观众席上,不少人正在抹去眼泪。

  在开口前,他停顿了几秒,待情绪落定后方才看向台下:“我是含着眼泪看完十佳公益项目的,非常感动,相信在坐的各位也跟我有同感。尽管这些都是很小的项目,但聚集起来就是强大的力量。请允许我代表中共宁波市委向为这些项目做出努力的各位表示感谢。”

  这段不长的讲话引起了在场不少人的共鸣,但其实对宁波这座城市来说,这样的感动已经持续了3年。

  “郭美美事件”后,官方公益的公信力遭到致命打击,而就在这个节点,宁波市委却选择迎难而上、大胆创新,将党建、两新组织、公益三者打通筋脉,开启了两新党建服务的全新模式。

  特别的集市

  文化广场位于宁波东部新城,6月30日晚7时,这里有一场特别的集市,集市上的商品是来自社会组织的公益项目,而逛集市的人,除了普通市民外,还有不少民营企业的代表。

  在文化广场科探中心外的空地两旁,公益团队一字排开搭起“店铺”,向市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创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但相比于室内的人山人海,外面的盛况只是冰山一角。

  对市民来说,这里是结合了科普和公益的课堂,镇海区红十字会海天户外应急救援队队员正在向大家讲解心腹复苏术和人工呼吸的方法,而“天使味道”则带来了5位心智发展障碍员工亲手制作的点心进行义卖。此外,养老院老人编织的扇子、自闭症儿童设计的发夹、社区居民制作的工艺品都成了的热门商品,五块十元本不算多,但愈发热烈的氛围让大家乐在其中。

  企业代表们则忙着和社会组织签约,据志愿者介绍,来现场的企业前期已就自己有意向的公益项目和社会组织联系沟通过了,到公益集市是专程签订合约的。短短一个半小时里,由130个公益团队负责的136个公益项目,就与105家民营企业签订了合约,共筹得资金350余万元,后续项目运行和财务报告也将通过网络、手机终端等方式向社会公布。

  不过当晚最热闹的还是微心愿认领,五颜六色的心形卡片挂在一起煞是好看,仔细瞧瞧上面的文字,都是些再简单不过的愿望:“需要一个电饭煲”、“需要一个新书包”、“希望有人能陪老人说话”。大伙儿穿梭在“彩心”中,挑选着跟自己有缘的那一个,有些人手里已经捏了三四张,仍在四处搜寻。一旁的登记台被挤得水泄不通,2000多个来自基层社区的“微心愿”在一个半小时内就被一抢而空。

  创意开花

  3年时间,从无到有,公益集市到底开出了什么花?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15年,宁波已先后有526家民营企业、283家社会组织认捐认领297个公益项目,募集善款物资1500多万元,帮助基层群众实现“微心愿”6万多个,超过20万人次从中受益。

  这一连串耀眼数字的起点,是2012年的一份创意设计。

  宁波市委“两新”工委的《党建引领,“两新”携手,服务社会》在2012年全国“和丰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这份创意设计的最大亮点在于找到了“党建引领、两新携手、服务社会”的契合点。为了让它尽快落地生根,宁波市委“两新”工委成员单位市民政局创立了全国首家公益服务促进中心,宁波市同时成立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协会,并让两者集约共享阵地,以更好地协调整合两新组织的资源优势。

  2013年,公益行动以“三百对接——百家民营企业、百家社会组织、百个公益项目”的形式踏出试探性的第一步,而这也是宁波公益集市的雏形。在宁波市委“两新”工委的牵头组织下,108个公益项目和企业成功对接,127家爱心企业参与捐款捐物,“三百对接”就这样第一次把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公益热情联系在一起。

  “三百对接”是对创意设计的一次落地,这探索性的第一步取得了空前热烈的反响,但还能不能更进一步呢?第二年,“公益集市”应运而生。

  很多宁波人都对2014年6月30日印象深刻,不仅是因为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更是因为在雨中刷新的“公益速度”。那一天,公益集市挂出的600个微心愿在1小时内就被认领完,其中一张被宁波市委书记刘奇亲自领走。当晚,有31家公益团队参与服务,25家公益团队进行现场义卖,88个公益项目被90家民营企业认捐,募集善款高达270多万元……湿漉漉的天一广场在人来人往的热闹中显得格外温情。

  到今年,公益集市已经真正成为宁波市委“两新”工委的拳头品牌,经过逐年探索创新,除了公益相关数字的节节攀升外,在形式上也跳到了一个新台阶。除了现场的公益项目对接、公益成果展示、公益产品义卖、微心愿发布认领外,还创新通过O2O的模式,以“公益集市”网站为线上平台,以全市2749个党群服务中心为线下平台,实现公益项目线上线下共同推进。

  顶层与平台

  公益,一言以蔽之,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这一方和八方之间,谁来牵头搭线?

  “有很多人问我,两新党建到底是干什么的?因为两新党建讲创新,好像每年做的工作都不一样,但其实有一点没变,就是我们的宗旨永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宁波市委组织部“两新”党建处处长华建广说,“公益就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而我们两新组织在这一方面有天然优势——社会组织有项目、有人员,非公企业有资金、有实力,两者正好可以对接。”

  顶层设计是重中之重,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计划的成败。为此,宁波市委组织部大胆创新,做了很多尝试。比如为了避免党建服务变成自娱自乐的窘况,宁波市委“两新”工委决定公益项目一定要“取之于民”,他们在网上公开向市民征集公益项目,以保证这些项目“为民所需”。

  从“三百对接”到公益集市,连续3年,有一个人从未缺席。2013年,市委书记刘奇在“三百对接”仪式上作了动员;2014年,他冒着大雨亲自到天一广场认领微心愿;今年,在十佳优秀公益项目的颁奖会上,他的肺腑之言打动不少人的心。“来一次很容易,但连续3年都这样,说明他认可这个形式,看到了其中的意义不止是停留在‘两新’的范围。”华建广说。

  成绩总是令人欣喜的,但一路走来也免不了磕磕碰碰。不少参与这项工作的“两新”工委同志都还记得刚开始时听到的种种声音。

  “那时有些企业的认识也不是很到位,都说你组织部的手是不是伸得太长了,公益也要你们来管吗?”宁波市江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林辉宇说自己听到这样的质疑后,也开始重新思考,“‘两新’工委能在这里面做些什么呢?我觉得,这是要聚力破解的难题。”

  在探索的过程中,自我定位也开始更新。“我们要做的就是两件事,一,为企业和社会组织搭平台;二,呵护企业的公益心。”林辉宇强调了一点,不能认为企业做公益就必须出大钱花大力,“第一年的时候不管企业认领多大的公益项目我们都坚持上门走访,有家企业只认领了一个5000元的项目,去一趟开车来回都要2个小时,但我们还是要去,为的就是传达公益无关财力大小的理念。”

  而在鄞州区委“两新”工委书记、组织部副部长余解看来,两新组织的公益模式也给了党建一个施展拳脚的机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两新组织已成为公益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它们如何结合、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党建工作在其中大有可为。”他告诉记者,像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善园公益基金会这样的社会组织,都通过“公益集市”的平台聚合了更多的公益力量。

  企业有为

  企业是公益项目最重要的主体之一,他们为公益项目提供阳光雨露,使之能健康成长、持续发展。今年的十佳公益项目,就有5个能看到民营企业的身影,它们或通过社会组织结对困难人群,或直接出资对接公益项目,更有企业,干脆直接自主发起公益项目。

  在鄞州区的公益项目对接项目表上:浙江杉杉物产有限公司、三生(中国)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分别资助“甬”动民间文化项目10.08万元,宁波同泰嘉陵投资有限公司资助同泰银龄文体基金项目10万元,民营企业参与公益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

  早在2013年的“三百对接”中,鄞州区就承接了11个公益项目,其中5万元以内的小项目很快就被企业认领完,留下两个高达二三十万元的大项目无处安放。“我们后来决定去找奥克斯对接30万元的万人万岗大学生实习就业项目,说实话心里是没底的,”余解说,“但没想到对方了解情况后只说了一句话,‘只要是党建的事我们都支持’。”另一个20万元的公益项目“天使的味道”则由鄞州区古林镇的“两新幸福党建基金”出资认领,该基金由古林镇组织部门与当地十几家民营企业的商会共同牵头成立,基金总额达660万元,主要目的就是支持两新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华茂集团是主动发起公益项目的民营企业,总裁徐立勋是“彩虹计划”的创始人和发起者,这个项目旨在通过夏令营给留守儿童送温暖。用徐立勋的话来说,宁波不光是属于600万宁波人的,也是属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夏令营就像座彩虹桥,既连接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也连接城市和农村的孩子”。通过彩虹行动,已经有168名留守儿童免费参加7天夏令营活动,42名成绩优异但家境贫寒的学子免费就读华茂学校,80名孩子通过这个彩虹平台得到了社会爱心人士的助学。

  “有为”的不仅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也希望参与其中。今年,江东区委“两新”工委与文化广场保利大剧院一起发起的“梦·享+”项目,将众筹理念引入公益,动员100家企业,每家出资1万元,来帮助宁波市5000户困难家庭的孩子走进高雅艺术。“困难家庭对高雅演出肯定是望而却步的,这些家庭的孩子失去了开阔眼界、开拓思维的机会,而我们的项目就是要打破这个障碍。”郑杰是宁波市江东区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同时也是文化广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第一书记”,他介绍说,第一轮众筹的100家企业现在已有30多家的资金到位,对参与进来的企业,政府也会给予一定回报,“我们考虑在文化广场党群服务中心这样的地方免费给他们做广告,这也是一种双赢。”

  全民公益

  公益姓“公”,说明它从来就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事,在宁波市委组织部看来,更多人参与,更多人受益,更常态,更长效,是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陈老伯今年82岁,是白鹤街道丹顶鹤社区的居民,作为一名把党龄精确到天数的老党员,他创办的爱心超市和爱心基金已经持续了12年,帮扶对象主要是社区的老年人和困难户。

  在丹顶鹤社区,一栋居民楼下的一排车库被改建成了“两新组织服务联盟”的阵地,这里每天上午8时至11时,风雨无阻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除了爱心超市,还有“花草医院”、理发店、健康驿站等,在这里,社区居民组成的社会组织挑起了服务社会的大梁,用陈老伯的话来说,他们真正实现了“服务他人,快乐自己”的目标。

  让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唱主角,是出于何种考量呢?丹顶鹤社区党委书记黄菊芬对此这样解释:“我们这里的服务对象有3000多人,居民的服务需求也是多元的,但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就六七个,要服务好这么多人确实力不从心。相比之下,社会组织可以贴近了解居民需求,目前我们16个社区组织基本上涵盖了便民服务、文体服务、法律援助、家政维修各方面,这些志愿者中不少都有专业技术,是我们居委工作人员不能比的。”

  “两新组织服务联盟”这一由企业和社会组织自己发起、自我运转的联盟,不仅能盘活党建服务资源,还有利于实现新经济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的三方共赢。7月7日,宁波市委“两新”工委书记、组织部副部长贺威平来为联盟正式成立挂牌。街道辖区50余家企业和社会组织结成了“先锋公益伙伴”,同时,为了“家门口”公益能够常态化运行,白鹤街道已建立起两新组织服务联盟中心,11个社区和部分企业成立服务站,落实专人做好日常运营,推行“建单+点单+跟单”式服务模式。

  “企业和我们社区的一些社会组织对接,跟市里的‘三百对接’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舞台虽小,但梦想很大,就是把家门口的公益项目做好、做长。”黄菊芬说。


  □观察

  红色引力

  本刊记者  张越

  宁波市按照“党建引领、两新携手、服务社会”理念,精心打造出的“公益集市”平台,说到底,就是为了引领两新组织回馈服务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这一模式既扩大了两新组织党建的政治影响力,又提升了社会自我服务的能力,这不仅是对党组织服务能力的检测,更是对党组织凝聚力的考验。

  单举一例:早在2013年10月,江东区“创二代”联谊会就成立了党支部,进而探索了一条用党建影响力积极调动新生代民营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这个由江东区工商联引导、区“创二代”联谊会发起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每年都会为爱心早餐项目筹资20万元,通过购买等值早餐券模式按比例发放到江东区早班环卫工人手中。在党组织带动下,除关爱马路天使项目不断推进外,关爱的主体也从环卫工人本身,延伸到了他们的子女。

  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宁波市委和区委联手社会各界倾力打造的以“公益集市”为代表的公益生态系统中,处处都是党员的身影。这支逐渐壮大的队伍中,有锐意创新的从市到区县的政府人员,有主动肩负起社会责任的企业,有紧紧围绕在党身边的“创二代”,有越老越奉献的“银发”党员,而更多的,是无数普普通通的市民对公益的支持、热爱。

  就像华建广所说,把社会各个主体拉到一起做一件事,本身就是红色引力的题中之义,“难道还有谁比党组织和党员更适合来完成这个任务吗?”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