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小载体蕴含大魅力

余姚“小载体”宣讲团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2014年11月01日 16:29:00 浏览量: 来源:《宣传半月刊》杂志 作者:吴凌云 钟黎明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解读和评议更加热心和主动,如何使“大道理”入耳入脑入心,成了新形势下党委、政府的重大课题。

  大道理怎么讲?一味灌输肯定不行。发生于余姚基层的小板凳、小讲坛、小段子、小故事……把大道理化小,把小道理讲透,把“高大上”的政策方针带到田间地头村民家中,讲到基层群众的心中。“小”字上面做文章,余姚“小载体”成了理论宣讲的好载体。

  10月28日,余姚市“小载体”宣讲团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成为全国12个先进集体之一,也是2014年浙江唯一获此殊荣的宣讲集体。

  目前,余姚依托“小载体讲大道理”这一理论宣教品牌,成立“小板凳”、“小讲坛”、“小专题”、“小段子”、“小故事”、“小分队”、“小挎包”、“小喇叭”、“小评议”、“小屏幕”等十个“小载体”特色宣讲队,按照“因地制宜、因需安排”的原则,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讲活动。“小载体”宣讲团已形成300余名市级宣讲员、1000余名乡镇(街道)宣讲员、10000余名村(社区)宣讲员的“百、千、万”宣讲员队伍格局,累计为基层党员干部宣讲8000余场次,受众42万余人次。

  “小载体”到底有些啥魅力?本刊记者带你走进余姚“小载体”宣讲团——

  载体虽小道理深远

  “四中全会,有哪些看点?一看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二看防止办案机关暗箱操作……”一个秋日晴好的午后,余姚黄家埠镇横塘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75岁的退休教师潘嘉森,手里扶着扩音器,正给村民们讲解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要点,他背后的白墙上,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屠利红正配合着放幻灯片。

  “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来潘老师家里听课了,那个时候讲的大多是村里的风俗风貌,或者是帮着调解矛盾,现在主要是讲党的方针政策、国内国外的大事。”屠利红告诉记者。

  1998年夏天,潘嘉森自费出资5万元把家中三间楼房改成农民活动中心,义务开办“百姓讲坛”。2006年5月开始,每到周五,潘嘉森都会雷打不动地义务为周边的村民传播知识、宣讲政策、开展文体活动。

  这一期的宣讲重点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一楼客厅里的乒乓球桌成了课桌,二十多个村民已经挤满了桌边所有的空间,有几位村民吃了午饭就在这里等课了,有的是从地头直接赶来,身上还留着泥灰。潘嘉森半个小时就简明扼要地把四中全会精神要点讲了一遍。

  92岁的姚国兴是潘嘉森的忠实粉丝。“我不识字,普通话也听不太懂,但是来这里听课,我都能听懂,还能了解很多大事。”

  像“百姓讲坛”这样的“小讲坛”,在余姚市已建成128个,固定宣讲员300多名,开展宣讲万余场,受众13万余人次。这些小讲坛以“五分钟学习圈”为半径,以普通党员、平民百姓为宣讲嘉宾,采用“百姓讲坛百姓讲”的方式,让村民在宣讲中唱主角。同时,余姚还以讲坛为阵地,在桃李成熟的季节兴办“桃李会”,在金桂飘香的时节举办“邻里节”,在全民读书日举办“百姓读书会”,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小讲坛的内容。

  在余姚,以小载体为切入口,为基层群众解读党的重要理论和国家政策方针,除了小讲坛之外,还有各种“以小见大”的方式。

  今年5月,临山镇的农村党员传阅着一套贴心的小卡片,卡片上是“五水共治”的名言警句:构筑最牢固的堤坝、消除最易淹的区域、打造最清澈的河流、输送最放心的饮水、创建最节水的城市……

  “小卡片只有名片大小,随身带着,随时可以拿出来看看,很多内容我都会背了呢!”一位村民党员说。他订阅的“余姚手机报”也会不定时分段发送“五水共治”的相关新闻,文艺直通车还会把他们创作的治水“小段子”送到基层巡回演出,他几乎每天都能感受到身边环境的变化。

  山村“小喇叭”的优势在于无孔不入,农忙、农闲都能派上用场,村民也不必翻山越岭地赶到一处听课,每天定时播放的时事政策、今日要闻、民生关注、山村农事,成为山区村民接收信息的好帮手。

  “小故事”、“小段子”则总是能以情动人,小快板、三句半、越剧、姚剧、莲花落,用传统的戏曲唱出当下的时代精神。余姚市文化馆馆长李向阳说起一件事,有一回他们在谢家路村演出,一位八十多岁老奶奶拉住他,说小品讲的事就是她亲身遇到过的,“这些道理文盲也听得懂,比喝老酒还落胃。”

  小讲坛、小卡片、小喇叭、小故事、小段子、小专题……这些宣讲载体形式虽小,却承载着传播党的理论的大任务;它们各有特色,互补互利,有声有色地活跃在四明大地,有滋有味地调养着村民们的精神生活。

  小板凳越坐越近

  每年的11月,对于余姚市泗门镇谢家路村的许多村民来说,是一个农忙的季节,因为余姚特色农产品——榨菜正待收割。

  “每家每户做好用火用电工作,家里门窗关好,年纪大的做好巡逻工作,注意交通安全,确保榨菜收割顺利。”学习四中全会精神之前,谢家路村第七党支部书记王木根先交待了几句,让来听讲的村民代表和党员带到每户村民家里。会议室就是王木根家一楼的一个大房间,二三十个小板凳、小椅子都坐满了。

  62岁的王木根讲起他们的“小板凳”时透着一股自豪劲儿:“谢家路村是大村,1600户农户,200多个党员,要摸情况很不容易,后来我们想了个办法,分成10个支部,我们是第七支部,统一思想就靠小板凳。”

  什么叫“小板凳统一思想”?就是大家伙坐在小板凳上面对面地聊天,面对面地摆问题、解决问题。

  同一天,第十党支部的小板凳活动也在支部书记宣光潮家中进行,二十多位村民正围坐在门厅四周的小板凳上,评选“村十星级文明户”。

  “下一个,张澄清,自我评选:致富星、重教星、奉献星没有,其他七颗星都有的。大家看看怎么样?”

  “为啥重教星没有啦?奉献星咋也会没有?”有人问。

  “他是残疾人,没有子女。”有人答。

  这头,第十小组的评选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那头,第七小组的“四中全会”理论宣讲也开展得不亦乐乎。这种“学习在一线、工作在一线、调研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的宣讲方式,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小板凳”宣讲。

  小板凳在谢家路村为什么这么受欢迎?谢家路村党委副书记陈新尧告诉记者:“村里所有工作的落脚点都来自于小板凳。大家都坐在板凳上,没有高低,有的只是亲热和信任。可以说,小板凳让民情变成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

  村里的光明公路隆昌段道路拓宽拆迁硬化工程、园区农保地调研及项目申报工程等项目,之所以能够平稳地开展,就是因为在工程开工之前,党员干部坐在“小板凳”上对存在的问题向村民进行了一一说明,并倾听村民的呼声,了解村民需求,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直到村民满意。

  “这些年,村里为了发展,共计投入1.5个亿,村党委想干的工作都顺利完成了,没有一个村民为此上访。”陈新尧用一个数字证明了“小板凳”作用大。

  像“小板凳”这样,架起村民与村干部桥梁,着力为基层群众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小载体,还有“小分队”、“小评议”等形式。

  5年前,梨洲街道明伟村成立了“草根老娘舅宣讲团”,这个以“老娘舅”为核心的“小分队”,主要为扶贫帮困、信访维稳、矛盾排解与村庄建设服务。今年9月,明伟村雁塘自然村出现红色河水。时值“五水共治”开展期间,“红河”的出现引得周围村民一阵议论,对村里的环境保护质疑声四起。当时,老娘舅们挨家挨户去解释可能引起“红河”的原因,劝说大家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的情况下,要相信村干部会把原因调查清楚。随后,村里第一时间将河水样本送到了浙江大学去化验。

  谈到这件事,明伟村党委书记张剑波深有感触:“同样是讲道理,老娘舅跟村干部是不同的,因为老娘舅都是村里有威望的老人,他们讲的道理,村民们很受用。”

  坐在同一条小板凳上拉家常、小分队进村入户、小评议创见“道德评议庭”、小挎包针对“新余姚人”帮困解难,这些形式各异的宣讲载体,都有着一样的作用——拉近了村干部与村民心与心的距离。

  “微理论”走进“小屏幕”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已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5亿,占网民总数的81%,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正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党的理论宣传必须适应现代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新媒体中占领阵地。为此,余姚市委宣传部将目光锁定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2013年9月,余姚在全省率先开通理论宣传微信公众订阅号——“余姚微理论”,这是继开通“余姚理论E苑”官方网站、“余姚理论e台”官方微博、“余姚手机报”之后,再一次运用新媒体开展理论宣传的有益尝试。

  2014年1月初,“余姚微理论”举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微信知识竞赛活动。在低塘村委工作的陈琴丹,趁着元旦放假,从网络下载三中全会《公报》、《决定》、习总书记关于《决定》的说明等重要资料,自学之后,打开微信,参加答题闯关,6天时间里,陈琴丹接连闯过是非题、单选题、多选题三关,获得竞赛一等奖。

  陈琴丹说:“‘余姚微理论’这个微信平台挺好,工作之余,闲暇之时,随时随地可以打开微信,都能看到最新的理论资讯。参加知识竞赛,既可学知识,还有精神鼓励!”在她的推荐下,一些同事、朋友都成了“余姚微理论”的忠实粉丝。

  在“余姚微理论”的影响带动下,余姚市10多个市直部门、乡镇街道相继开通微信公众订阅号,利用新媒体推进理论大众化。

  “梁弄微视角”是余姚首个开通并正式营运的乡镇级微信公众平台,每天围绕3个不同的主题进行实时更新,同时配合政务微博开展各类网络活动,目前,微信公众平台已发布消息700余条,粉丝800余人。

  今年4月,围绕“梁弄樱你而精彩”主题,以新浪政务微博为发布主体,微信公众平台为实施载体,共同组织开展“集赞赢门票”互动活动,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积极参加,极大地提高了网络影响力。政务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发挥了“1+1﹥2”的功能效用。

  这些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推动一大批粉丝由理论宣传的接受者,转变为理论普及的参与者和传播者,为推动理论大众化提供一条全新的途径。

  据悉,一款叫“余姚理论”的APP将于近日面世,该APP的安卓版正在审批中。这样一来,“小屏幕”宣讲团又将新增一名得力干将。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