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让党员干部都成为宣传员

《宣传半月刊》的使命和追求
2014年02月22日 09:46:00 浏览量: 来源:《宣传半月刊》杂志 作者:钟黎明

  把声音传递到你的耳边,让思想互动起来,2月19日,《宣传半月刊》微信订阅号生成,开始试运行。

  这是《宣传半月刊》尝试党刊与新媒体融合的一个自选动作;这也是《宣传半月刊》走过四年零两个月,为自己的100期创刊呈送给读者的一份小小惊喜。

  人们总喜欢赋予一些数字以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我们憧憬美好。100期,又是这样一个值得回味的时间起点,一个更加美好的开端。

  因创新而生

  2010新年第一缕曙光闪现,一本小32开袖珍造型的杂志出现在有着60多年办报史的浙报集团。红色的标志框,瘦身加长的版型,让不少老报人觉得新奇——这本小小的刊物从何而来?为何而来?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干部是担当者。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浙江基层宣传干部队伍建设面临不少难题,比如领导培训多,一般干部培训少,乡镇街道宣传委员培训更少;宏观上、理论上培训多,微观上、操作层面培训少;一些基层宣传干部还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不学无所谓,以干代学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基层宣传干部常常一身兼数职,党课上完了赶着去拆迁,排舞教完了又要去帮着搞计划生育;因为变动频繁,不少宣传委员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了解不多,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做些什么,屁股还没坐热就换了岗位。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责,也就没有标准去衡量工作的优劣得失,宣传工作推而不动。

  浙江提出宣传工作要强人文、强阵地、强基层、强产业、强队伍。怎么强?需要政策,需要管理,也需要一个能够准确传达党委政府声音,为基层宣传干部服务,解疑释惑、凝心聚力的平台。

  2009年9月,省委宣传部决定,办一本面向宣传文化系统的刊物,但是办刊不放在机关内部,而是与浙报集团合作,交由专业新闻团队操刀。这种模式是一个创新,表达了省委宣传部服务基层、联系基层的决心和诚意。在接下来的具体筹办工作上,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坚又提出一条要求,“《宣传半月刊》一定要接地气,要让村口的李大娘看得懂,喜欢看”。

  《宣传半月刊》在形式上力求创新,突破了市场常见的16开大版本,而是“收缩”为小32开袖珍本,类似“口袋书”,方便基层干部阅读携带。在文章内容上力求短小精悍、言之有物、生动可读。文章篇幅通常只有一到两页,800到1500字,最长的也只有三四千字,行文一概要求“新闻体”,拒收“机关体”、“八股体”、“虚无缥缈体”。业内评价,这是用主流声音对“快餐文化”、“快餐阅读”阵地进行的一种填充。

  创刊一个月后,《宣传半月刊》获得“2009年度浙报集团创新大奖”。这座印刻着“创新”的水晶奖杯从此成为《宣传半月刊》理想与使命的象征符号。

  着眼“大宣传”

  《宣传半月刊》作为面向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一本时政刊物,很多时候被称为“部刊”。在实际编辑工作中,我们牢牢抓住服务好省委宣传部中心工作这根主线,强化对基层的指导和服务。

  但是“部刊”不是“部门刊”,不能整天做官样文章,装腔作势,令人厌烦。省委宣传部把这本杂志交给浙报集团办,首先是想借助报业集团的优势,克服机关办刊的积习,体现出新闻媒体的特点和属性,让刊物可亲可读。因此,在办刊过程中,我们努力将一个个严肃的话题转换成形象具体的故事,将枯燥的理论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述。虽然报道的是中心工作,但读来不单调不沉闷,能够读得下去,读得进去。

  我们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动向,主动策划和推出了一系列深度报道,表明杂志的观点和态度,进行舆论引导。如剖析国人陋习的《公民素质 国家未来》、探究海洋文化的《我们的蓝色梦想》、解读传媒变革的《自媒体辨析》、关注新闻创新和改革的《人民日报改版启示》、反映中国政治文明进步的《微政务——推进工作的好帮手》、关注民众文化生活的《排舞让生活更快乐》,等等。这些自选动作,将社会热点和传媒特色紧密结合,发挥了积极的服务和引领作用,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在办刊过程中,编辑部领导总是给每个采编人员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让每个人在工作中都能收获一份进步和成就感。七嘴八舌的谈版会,常常让一些“机关领导”吃惊不小,但是畅所欲言中思想的火花不停闪现,成就了一篇篇“特别关注”,成就了刊物在读者心中的地位。

  上海世博会特刊《世界就在我们眼前》,全面介绍世博的来龙去脉、世博的精彩亮点、上海世博对中国的意义,浙江应该从中把握的机遇等专题。特刊推出后受到社会各界读者的一致好评,许多单位来电索要杂志或追加份数。不少县(市、区)宣传干部来电索要光盘。十八大特刊《十八大,聚焦与展望》,中宣部理论局研究处打来电话索要刊物,希望以后每期给他们多寄几份。

  “微型党课”,是源自宁波的浙江理论大众化创新案例,曾受到中宣部的肯定。我们直接拿来做了栏目,稿件既有理论专家的约稿,也有基层宣传员的讲课“范本”,一些社区、街道上党课、出黑板报就拿着杂志用。这个栏目还演化成为一场全省的理论宣讲大聚会——浙江省微型党课大赛,至今已推出四届,参与人数过万。这也是每年“七一”前后,浙江纪念建党的一项重要主题活动。

  “说说心里话”栏目成为许多宣传干部的“必读”。德清县委宣传部部长张林华曾在采访中表示,他最喜欢看“说说心里话”,因为从那里可以了解基层干部的所思所想,为自己的工作找到“镜子”。

  四年多来,我们先后围绕党的十八大、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最美现象讨论、文化礼堂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梦解读、群众路线教育、反“四风”、道德模范宣传、网络净化等重大主题宣传,推出了专题策划报道。这些报道,既让省委宣传部的中心工作快速落地,又让基层更形象更深入地理解中心工作,起到了服务和推动的作用。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在一次部办公会议上说:“这里我要特别表扬一下《宣传半月刊》,这本刊物非常贴近中心,主题突出,挖掘深入。刊物很简练,编排也很下功夫,很受基层的欢迎,看得出来是很用心地在做。”

  期待新的改变

  四年零两个月,这对于一本期刊来说,还是幼儿期。当你翻开这本百期特刊,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那是《宣传半月刊》编辑部的小伙伴们,他们大多是80后,甚至是90后。

  在100期的磨炼中,宣传半月刊的年轻记者们已经能撰写以“本刊编辑部”署名的卷首语,能担纲深度报道“特别关注”的策划、协调和采写,由于人手紧,我们所有的记者都实行了采、编、校、摄一条龙。成长中,苦累伴着欢笑。

  2011年11月,胡笛参加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活动报道,巧遇时任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原浙大校长潘云鹤,在没有任何前期准备的情况下,抓住机会做了一期关于“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创新”的高端对话。

  2012年春节长假刚结束,方超硬着头皮和老婆商量,响应集团“走转改”的号召去台州采访,那时他们的孩子刚刚降临7天。为了采访独臂邮递员郑小平,方超在凌晨4点从临海市区搭当地送报纸的邮车赶到小镇,冒着寒风跟着送邮件,自行车在山路上又骑又推走了近5个小时,晚上顾不上休息,扑进一家网吧,花了3个小时写出了近4000字的人物通讯。

  2013年9月15日是一个周末,参加第三届浙江省道德模范表彰的道德模范们来杭报到,钟黎明、张丽红从晚上6点一直采访到次日凌晨2点。当期推出的特别关注《本分做人——对话道德模范》,两位记者自采稿件6篇,组稿2篇,全面展示了浙江道德模范的风采,展示了浙江精神文明创建经验成果。

  我们的未来在哪里?我们的未来就在这里,在于我们这个团队,年轻,不怕输,不怕累。

  在四年多的采编工作中,我们对宣传工作的意义、作用、形式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自己的采编工作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宣传工作不仅仅是宣传干部或宣传部门的工作,也是全体党政干部都应重视和参与的一项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大宣传”的格局中,宣传部门要承担起组织、协调、引领和管理的责任,让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宣传员,在这个背景下,《宣传半月刊》今后的定位,应当从单纯面向宣传干部拓展到面向全体党政干部,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及宣传工作者研究宣传艺术,提高宣传技能,把握宣传大局的参谋和助手。

  如何开启下一个百期?正如浙报集团社长高海浩所说,创办《宣传半月刊》,是我省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创新,宣传部与报业集团合作,又是办刊的一种创新。

  创新,据说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

  我们需要的,是改变。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