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让年轻科研人员“挑大梁”

省社科院青年人才培养掠影
2013年10月01日 11:34:00 浏览量: 来源:《宣传半月刊》杂志 作者:张丽红

  提起社科院,你脑中浮现出的是不是几位白发苍苍、戴着老花镜埋首“故纸堆”的老学者?

  作为浙江的“智库”,这里可以说汇聚了全省最优秀的一批人才。这些思想的大咖们是如何工作的?而社科院又是如何发现和培养人才的?近日,记者走进了浙江省社科院。

  “我们有很多有积淀的老学者,但也有很多年轻的科研人员,这几年,为了让更多的青年科研人员走出来,我们做了很多工作。” 提起社科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副院长毛跃说,“在这里,包括我在内的管理人员其实都算后勤科辅人员,我们都是为科研人员服务的,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环境,让他们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最终服务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社科院去年竞争性选拔副处级干部的情景,许多人都记忆犹新,那是社科院建院以来选拔干部推出职位数最多的一年,总共完成了16名中层干部的选拔工作。

  在这次选拔中,不拘一格成为选拔干部的关键词。不唯年龄、不唯资历、不唯学历,全院公开竞聘和选拔。竞岗成功的11名中层副职中,年龄最小的31岁,35岁以下的有3名,女性有3名。

  当然,不拘一格不仅针对年轻人。在很多单位,年纪大了就会从一些重要岗位中退下来,社科院恰恰相反,只要还能工作满一个聘期(3年),就具备参加岗位竞聘的资格。人事处副处长徐银泓举例,去年竞岗成功的11人中,就有两位同志是50多岁的。

  而去年以来,也是社科院专业技术岗级晋升最多的一年,共完成了15名专业技术岗级的晋升和11名上一等级岗位晋升工作。在晋升的3名正高职人员中,平均年龄只有37岁,在晋升的8名副高职人员中,平均年龄只有34岁。

  一系列政策的激励下,一批政治素质好、专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年轻科研人才走了出来。

 

  副所长,1978年生

  大家都很勤奋

  对自己的要求自然就提高了

  人物名片

  王宇,1978年生,浙江乐清人,2005年6月获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进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工作。现为该院哲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第一期(2011-2013)“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入选人员(个人)。目前从事的研究项目为《浙江文化通史》(元代卷)、《宋明温州思想史》。

  2007年出版28万字专著《永嘉学派与温州区域文化》,2012年又出版了52万字的《道行天地:南宋浙东学派论稿》。曾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研究课题。2012年7月,论文《人心道心之辨与后朱熹时代朱子学方法论的奠定》获得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第四届青年科研成果一等奖。

  社科院跟其他的单位不一样,研究员因为要经常外出调研,所以每周规定的坐班时间是两天。

  “王宇跟其他人不一样,他几乎每天都会来单位,特别勤奋。”副院长毛跃说的王宇是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是社科院青年科研人员的代表。

  2005年博士毕业找工作时,王宇面临许多选择,他可以去省属高校做教师,还可以去公安院校做公务员,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社科院。

  “有得有失,关键是有了充裕的科研时间。”王宇说,对于真正热心做科研的人来说,时间真的很宝贵。另外,社科院哲学所还有个地方特别吸引王宇,在中国哲学领域,这里长期以来代表着浙江省的最高水平。

  同时,王宇一直比较喜欢做科研,喜欢研究中国思想史,这些因素最终让王宇加入了社科院这个队伍。

  而在进入社科院的第一年,王宇就受到了很大的刺激。

  “我读博的时候,一直感觉压力很大,当年能顺利毕业的大概只有一半人。”王宇说,来到社科院的环境后,他原以为到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但事实恰好相反。

  年底的时候,看到前辈们做出来的科研成果,王宇立刻感觉到了震撼。“所里前辈们做科研都是非常卖力的,年底都有一大堆的书、一大堆的论文出来,所以马上就感觉到自己差距很大。”

  王宇说,这个学术集体,表面上很松散,但实际上大家在学术上都非常勤勉,他经常想,过十年或者二十年后,自己能不能像他们一样,发这么多文章,出这么多研究成果?

  自然而然地,王宇受到了周围学术氛围的影响,“大家都很勤奋,对自己的要求自然也就提高了。”

  为什么每天都会来单位?说到这个问题,王宇笑笑说,他没结婚前就很喜欢来单位,一方面这里离图书馆近,做研究查资料方便,另外一方面,在这里可以吃食堂。

  “而结婚后明显感觉做学问的时间大大被压缩,所以就更加珍惜在单位上班的时间。”王宇说,其实在他毕业前,一位老师就曾告诫他,社科院是不坐班的,但他一定要坐班,当时老师没说为什么,但现在王宇明白了。

  “每天来,不是说坐在这里每分钟都很投入地做科研,而是每天都能进入到做研究的那种状态,只要每天来,就每天能做一点,就能把科研的兴趣、热情、思维延续下去,仅此而已。”

  王宇说,曾经有位学弟向他诉苦,博士毕业还要发两篇论文,这个任务太艰巨了。王宇给他的建议是,不要老想着两篇论文,而是先集中精力去发一篇,发了后感觉就会完全不一样。给自己定个目标,每天去做一点,坚持下去就做出来了。

 

  副总编,1981年生

  读了两个在职研究生,总感觉学得还不够

  人物名片

  徐友龙,社科院《观察与思考》杂志社副主编、副编审,1981年出生。

  去年,在《观察与思考》正、副主编相继退休的背景下,徐友龙被提拔为杂志副主编。他在只有两名工作人员的条件下,带领杂志社转型创办“政治理论类学术月刊”。他从7个方面,21项工作入手,编制了“《观察与思考》学术名刊打造工程”规划。当年,杂志社就有4篇文章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2013年初确定的全年8篇全文转载文章目标,在今年5月就完成了9篇。

  8月31日,省委党校2013级在职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徐友龙作为唯一新生代表发了言,其实,在这之前,他刚刚结束了浙大传播学的在职研究生课程。

  为什么还要再读一个研究生?而且还是读党校的?很多人问过他这个问题,徐友龙总是笑笑说,他是政治理论杂志的编辑,自然会选择党校学习。

  2002年,徐友龙从浙大新闻系毕业,应聘进入《观察与思考》编辑部,当时杂志还是半月刊,而徐友龙是唯一的记者,从采访到编辑再到排版,他几乎做遍了杂志社的所有岗位。

  挑战很大,收获也很多。2004-2006年期间,徐友龙先后在《财富智慧》杂志社和《华人世界》杂志社短暂交流,交流期间分别被提拔任执行主编和主编职务。

  2006年,徐友龙考回到《观察与思考》杂志,开始担任编辑部主任的工作。那时候,杂志的定位是“新闻时政类刊物”,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2009年开始,徐友龙利用双休日时间在浙大国际文化与传媒学院进行在职研究生学习。2012年,《观察与思考》转型为“政治理论刊物”,为了加强理论素养,徐友龙又报考了省委党校文化社会学的在职研究生课程。

  “不是为了学历而报考的,而是为了学到一些东西,在跟党校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思想的火花就碰撞出来了。”徐友龙说,在社科院这个环境中,他总觉得自己懂得还不够,所以需要不停地去学习。

  “社科院的学术氛围非常浓,举个例子,我们主编,已经46岁了,今年刚刚考上了同济大学的在职博士研究生。”徐友龙说,其实这位同事已经是正教授的职称了,但依然这么努力。

  为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社科院想了很多办法。通过修订《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规定》,鼓励科研人员求学深造,在职定向不脱产学习期间,院里全额资助学费和享受在职同等待遇。今年,社科院有3名科研人员分别被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录取为在职博士研究生。

 

  海归副所长,1978年生

  “走出去”让研究更有借鉴意义

  人物名片

  1978年出生的沈军,如今是社科院法学所副所长、副研究员,2008年取得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博士学位。

  曾公开发表相关论文13篇,主持省部级课题四项,省委省政府重大支撑课题两项,主持院课题三项,主持杭州市交通局委托课题一项,主持杭州西湖园林管理局委托课题一项,参加国家工商总局委托课题一项,省委宣传部课题一项,省人大委托课题一项,省工商局委托课题一项,院课题一项。

  社科院有个青年科研中心,35岁以下科研人员都是中心成员,大家自己报项目,成员公开投票,胜出的项目负责人就成为中心执行主任。

  2010年上半年沈军担任了中心的执行主任,他的课题是关于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的,课题组最后选定了5个人,5人跨越了社会学所、政治学所、经济学所以及法学所。

  “青年科研中心的作用就是整合团队资源,发挥团队力量。”沈军说,以前所与所之间很独立,青年科研中心成立后则创造了一个交流平台,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聚到一起,针对同一个课题,展开不同角度的分析研究。在这种交流中,就会有火花产生。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最终让成果呈几何倍数上升。

  在担任青年科研中心执行主任期间,沈军还促成了青年科研中心与浙江电视台、浙江交通电台、青年时报等媒体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他也被省电视台、省交通电台邀请成为特聘专家。

  利用自己留学法国的经历,沈军还参与了许多涉法的交流活动。2008年沈军组织、带领法国城市印象访问团访问绍兴市。2011年促成绍兴与法国埃克斯普罗旺斯市签订友好城市协议,并推动两地多项合作项目的开展。

  “社科院非常鼓励青年科研人员‘走出去’。”沈军说,为了推动国际交流活动,鼓励中青年科研人员走向国际学术舞台,院里专门出台了《中青年科研骨干学术访问、学术会议资助暂行管理办法》,遴选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科研人员作为访问学者赴国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进修学习,院里资助他们在外访学、开会期间的费用及来往的交通费用。

  “走出去才能更多地了解其他地方研究的方向、研究的先进经验以及社会管理的经验,让我们的研究更有借鉴意义,反过来为我们省的发展提供支持。”沈军说,在院里的支持下,今年5月份,他还去法国参加了一个学术研讨会。

  而近一年,院里还有3位科研人员申请并获批赴美国、英国和荷兰等国际知名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