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产量高,质量好,就是真善美

2013年09月25日 11:15:00 浏览量: 来源:《宣传半月刊》杂志 作者:钟黎明 张丽红

XC1309B025_副本.jpg

姚海根,1944年生,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

  事迹

  三十多年来,他亲手育成晚粳“秀水”、晚糯“祥湖”、早籼“嘉早”及杂交晚粳“秀优”系列水稻品种(组合)共89个,其中国家审定13个,形成了粳、糯、籼配套,早、中、迟搭配,丰、优、抗兼顾的品种群体优势。

  他促成了浙江等地晚粳稻主栽品种五次更换,并成为历年种植面积最大的晚粳稻品种。

  他培育的水稻品种已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累计推广种植3.2亿亩,为我国水稻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江南水稻育种大王”。

  他曾获全国劳模、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省特等劳动模范、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特殊津贴、浙江省重大科技贡献一等奖、连续两次的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奖,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记者:您的履历表上写满了各种奖励,您怎么看道德模范这个荣誉?

  姚海根:评上道德模范,我真没有想到。我是农民的孩子,我的祖父我的父母都是长工,对农村对农业我们有着天然的感情。上中学的时候,家里口粮太少,我们一些农村来的孩子,靠的是班主任和一些城市户口的女同学匀一些粮票,你一斤我两斤,我们才能完成学业。大学里,我是靠着人民助学金完成学业的。我觉得自己应该对社会对人民有感恩之心。但是自己真正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育种工作的重要性,还是在后来的工作实践中。

  记者:育种,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姚海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良种是粮食的基础。所以,在我眼里,良种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的基础,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我们国家一半以上的地区是吃水稻的,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我们常常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美国人说,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世界。在他们眼里,粮食是一种武器。

  记者:培育一个新的稻种,需要很长时间?

  姚海根:我们培育一个新品种,从一开始的配组到品种审定,最后送到农民手里,大概要九到十年的时间,为了缩短这个培育试验的过程,我们就去海南试种,即使这样也要六七年时间。几乎每天都有几千份的材料需要不停地选择,不间断地试验挑选。

  记者:这样繁复的工作,听起来很枯燥很辛苦。

  姚海根:农业科学有两个特点,一是试验的长周期性,二是区域性强。育种者要把育种作为长年累月的一项任务,要一辈子投入。

  其实,水稻育种是一门艺术。你们记者写文章,大家说文如其人;我们育种的,也是“种”如其人。你们把自己对真善美的理解写到文章中,育种者也要把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输入到他培育的新种子当中。什么是育种人追求的真善美呢?那就是产量高,品质好,容易栽种和收割,让农民丰收。当农民兄弟打来电话的时候,我们会非常开心非常满足。这就是育种的最大乐趣。

  记者:浙江水稻科研水平如何?

  姚海根: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种子资源富国,水稻技术强国,杂交水稻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浙江水稻科研的水平,很多方面也在国内处于最高水平,中国水稻研究所放在浙江,也说明这一点。

  浙江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农业,特别是重视水稻科技攻关,强调集体攻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浙江就建立了攻关协作组,举全省之力来研究提升水稻育种、种植科研水平。

  记者:您认为一名优秀的科技人员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姚海根: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农业科技,这个事业是与整个国家经济密切相关的,要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忠诚于事业。

  要坚忍不拔,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比如以前我们上大学就没有分子技术,现在要学,向年轻人学。年轻人要向我们学经验和精神,遇到困难不怕输。

  要热爱家乡,继而热爱自己的祖国。一个不爱家乡的人很难说是爱国的。技术是中性的,科研无国界,但是搞技术搞科研的人是有国界的。一个人如果掌握了很好的技术,应该先服务于自己的国家。掌握高新技术的落脚点应该是自己的祖国。现在很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去国外留学,我不反对,但最后应该回来服务自己的国家,否则这个落脚点不对。我们为什么要强调自主创新,强调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人才,自己的科研技术,这样才能不受制于人。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