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最美”推动了核心价值观的落地和大众化

——对话浙江省委党校教授陈立旭
2013年07月05日 11:15:00 浏览量: 来源:《宣传半月刊》杂志 作者:张丽红

  “最美”发挥了示范作用

  记者:“最美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践行着“最美”,同时,无数的普通大众也在自发地传颂着最美,您认为为什么“最美”会得到那么大的关注?

  陈立旭:当前我们的社会处在转型时期,正在由传统的乡村的熟人社会转化为城市的陌生人社会,这种情况下,精神贫乏症是当代社会比较普遍的现象,人情冷漠,缺乏信仰。

  而恰恰这个时候“最美现象”出现了,它发挥了示范作用,引领了整个社会的风尚,也符合了人们内心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所以,才会得到人们的赞同。

  “最美”推动了核心价值观的落地和大众化

  记者:“最美现象”背后反映出来的其实是价值观的问题。

  陈立旭:是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部分,最突出的亮点就是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人曾经问过,之前不是提出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吗?为什么又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析后我们会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三个问题没有解决,一是大众化问题,二是与老百姓的相关性问题,三是怎么做,怎么实践的问题。比如,我们说讲文明、讲礼貌,但在现在社会下,文明怎么做?礼貌怎么做?我们不知道。

  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再提出核心价值观,是朝着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构建走进了一步。而“最美现象”的精神价值,就在于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落地和大众化。

  “最美”事迹是现代版的“24孝图”

  记者:是不是可以说“最美”给了核心价值观一个具象化的呈现?

  陈立旭:是的,“最美现象”解决了核心价值观的落地问题。

  其实我们还可以与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做个比较。

  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就是儒家价值体系,也面临三个问题,大众化问题,与老百姓的相关性问题,以及怎么做的问题。后来儒家从其价值体系中归纳出了核心价值观——“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的内容上千年没有变,但儒家做了落地、大众化的工作。到南宋后,做到了“家家孔孟,户户程朱”,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我们有90%的人是文盲,但老百姓却都知道孔孟,知道儒家的基本道德。这就是因为儒家落地的工作做得很好。如何落地的?《三字经》、《弟子规》、《24孝》等普及性的读物都是其媒介,里面对于儒家的价值观做了详细的要求和阐释。

  记者:抛开这些东西的内容,儒家价值观的落地工作做得很好。

  陈立旭:是的,内容暂且不论,但儒家那套东西落地的做法却值得我们去学习。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地,不仅需要提炼出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编写现代版的《三字经》、《弟子规》、《24孝》等。而“最美人物”,这些我们可以看得到、够得着的道德楷模,是在诠释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所以,他们的事迹也可以说是现代版的“24孝图”。

  “最美”宣传要防止人为拔高

  记者:为什么“最美现象”会出现在浙江?

  陈立旭:我觉得这跟经济的发展水平是息息相关的,道德高地是建立在物质发展水平基础上的。

  浙江是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所以,与其他省份相比,可能会先于他们遇到道德问题,同时也可能会先于其他省份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您觉得“最美”宣传中要注意什么?

  陈立旭:一方面要宣传这种现象,另外一方面要防止人为拔高,以免引起老百姓的反感。最美人物就是身边的普通人,不是英雄人物,所以他们在平凡中才显示伟大。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