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好家风传承浙江精神

2015年11月16日 15:16:00 浏览量: 来源:《宣传半月刊》杂志 作者:徐淑丹

331_副本.jpg

  专家名片

  周中之(图左二):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导

  陈寿灿(图左三):

  浙江省伦理学会执行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校长、博导

  赵志毅(图右一):

  杭州师范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导


  家训家风的传承与重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什么重要意义?当下浙江的家风家训建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

  11月3日,浙江省文明办、省社科院、省社科联、省妇联共同在杭举行浙江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暨“家训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坛,周中之、陈寿灿、赵志毅等几位专家,围绕论坛主题,展开讨论,建言献策。

  社会治理改革离开家庭很难实现

  记者:央视《新闻联播》马年第一问“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那么,什么是家训?什么是家风?这两者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周中之:从字面意义上说,家训是指家庭中长辈对后辈的教诲,包括怎么为人处世等方面,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风,则是人们实践家训,并在家族范围内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一种风气。家训的作用在于规定家庭或家族成员的道德准则与行为准则;家风的作用在于以家文化的道德风尚、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去培育家庭成员的优秀道德、良好生活方式与文化氛围。

  家训家风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明显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上,而家庭作为宗法血缘关系的基本单位,一直居于最基础核心的地位,因而中国社会要治理要改革,离开家庭很难落实。

  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家训家风新的内涵

  记者:现在的家长应该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路而来。传统文化强调“内圣外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让孩子做到?目前我们的家庭更多考虑的是孩子生活上的问题,但从教育发展史来说,人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孩子成人。现在社会上“有钱就任性”的说法,反映的是当今社会一段时间的现实,我国刚从贫困的国家发展起来,许多家庭通过财富带来社会认可,但随着社会朝着更文明的方向发展,人们也同样需要追求精神富有。

  陈寿灿: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几个最辉煌的时期,也是道德达到顶峰的时期,人们讲求的是“上讲德下崇德”,以道德的约束力和感召力来激励社会前行。一直以来,中国着眼于社会的和谐,强调的是安宁、平和、温情,而不是财富、积累、拥有,所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说法。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到家庭中,我认为我们要努力让这24个字生活化、日常化。卢梭有一个“自然人”的教育理念,我们教育孩子,不一定要讲一些高大上的规范要求,而是要根据个人的感觉、理智、性情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人,引导他(她)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

  赵志毅: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训家风的培育和传承。但传承并不是原封不动,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家训家风新的内涵。家训家风中也有糟粕,比如说“父母在不远游”,今天恰恰是“父母在定远游”。浙江的“温州模式”,就因为温州人走到世界各地去,而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样板。这也是当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讲家训家风,是否也应该有检讨、反省,思考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呢?

  家训家风与浙江文化一脉相承

  记者:浙江家训家风有传统有特色,它与区域文化之间有什么互动关系?

  陈寿灿:浙江文化具有丰富内涵,体现在家训家风的方方面面。在浙江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也是记录家训家风最多的时期。如浦江“郑义门”倡导以“儒”治家,嘉善“了凡四训”强调知恩图报,“袁氏家训”教导诚信经商……这些家训家风都与浙江文化一脉相承,是浙江文化的衍生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浙江文化曾是国家文化的中心,比如吴越时期、南宋时期,直到民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浙江人强调把道德内化为人的行为习惯,比如对父母孝、对上级忠、做事诚信、对社会负责……强调把道德生活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品德养成。我认为,弘扬家训家风,在浙江不但有更大的可能,也有更大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于孩子品格养成占据重要地位

  记者:在目前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中,究竟哪一个才是重点?

  周中之:我认为应该从家庭入手,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不功利,但要有底线,通过家训家风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有时父母不用讲过多大道理,言传身教,在生活中带好头,领着他一步一步向前走就行。

  赵志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人的表率作用很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我们的孩子可以说都认知,但为什么没有很好的效果,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大人在教育的同时,没有把这些价值观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上,只有言传而没有身教。我们目前要反思的是,千万不要让行为规范的制定者成为行为规范的践踏者。

  记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遗憾地看到,一方面,家长希望孩子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认同“老实人吃亏”、“遵纪守法挣不来大钱”的观点。

  赵志毅:教孩子诚信,或许在某个阶段会吃亏,但从长远看最终是受益的。一个文明的社会,会用它自有的规律来检验一个人,也会用它的自有规律来惩罚一个人。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细落小落实,家长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把道德规范内化到孩子的日常行为中去,才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去践行。

  公共政策制定要与道德建设良性互动

  记者: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家训家风该如何发挥导向作用?

  周中之:公共政策只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性互动,才能两两受益。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推进的过程中,除了通过法律来制约,还需要道德来规范,这时就需要家训家风发挥作用。比如上海当初为抑制房价制定的一项政策:有贷款的家庭不能再买房。如果你出生于一个有道德的家庭,你会为了买房而假离婚吗?

  陈寿灿:要让我们的政策有效,必须让作为个体的人进入价值规范选择的体例当中,让人自觉认为道德是人本身的素养体系。道德不排斥利益,公共政策的制定也离不开利益导向,要让道德进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对道德存一份敬畏之心。

  赵志毅:公共政策制定离不开道德建设,但道德制度建设迈进一步,信用档案很关键,执法也一定要严格。越是发达的文明社会,在道德制度的制定和监督操作方面,越是严格到苛刻的程度。如何把外在的社会规范做细、做小、做实,就要从小教导孩子法律规范不能越雷池半步。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