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说唱就是曲艺人的抗战使命

对话浙江省著名曲艺作家施振眉
2015年09月06日 14:47:00 浏览量: 来源:《宣传半月刊》杂志 作者:徐淑丹 吴凌云

  人物名片

  施振眉,浙江长兴人,曲艺作家,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原主席、顾问。著有《雨过天晴》、《李双双》、《新琵琶行》(与人合作)等作品。


  戏剧理论家布伦特尔在《戏剧的规律》一文中曾说,“一国戏剧兴起的时刻正是一个伟大民族的意志十分高昂的时候”。纵观中国戏曲史,亦如是。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曲艺成为中国诸多艺术种类中最活跃、最具战斗性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8月31日晨,浙江医院十病区八号房,轻轻推门,一位银发老人正斜靠在病床上闭目养神,几分钟前护士刚刚给他拿掉了挂瓶。见到记者前来,老人起身整好衣衫,抖擞精神,讲起了抗战时的那些故事:

  “1945年,我也只是个14岁的孩子,没有亲身投入抗战曲艺宣传战斗的行列,但从事曲艺工作后,我倒听说过不少有关抗日时期曲艺创作和演出的生动事迹,这些人和事也一定程度上激励我毕生从事曲艺事业……”

  我们和浙江省著名曲艺作家施振眉的对话由此开始。


  “我知道的第一个坏人是日本人”

  记者:抗战时期,刚好是您的童年时期,您还有记忆吗?

  施振眉:我是1932年出生的,抗日战争爆发时我6岁。我常和人说,我在懂事后,看到的第一个兵是日本兵,我知道的第一个坏人是日本人。

  193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批穿着黄衣服的兵手持上了刺刀的枪,把我们从床上赶起来,押到一幢房子里,人们才知道是日本兵把全村人都抓来了。他们正准备烧杀时,忽然又匆匆走了。事后,我才知道这批鬼子沿京杭国道去南京了,抓我们的那晚,是发生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前夜。再后来日本鬼子占领了长兴,到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我们是年年外出逃难。我经历了苦难的童年,我这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

  记者:听说你们创作的《新琵琶行》就和您儿时的一段经历分不开?

  施振眉:是的。这部中篇弹词是以新四军解放我家乡以及长兴县城为背景的。1944年,我13岁。8月23日的清晨,我起早去屋后的溪涧里淘米,刚通过巷子走到溪边,看到有一群士兵冲过溪涧,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国兵,他们穿着灰军服,后来我知道他们就是新四军。我看着他们冲向村后山上日伪军的炮台,我好奇地躲在竹园的泥墙边偷看。哇,只听到“轰”的一声,我亲眼看到炮台的顶盖被炸掉了,那时我的激动是现在的电视剧场面无法比拟的,毕生难忘。我赶紧跑回家告诉大家这个喜讯,但那时没人敢出门,大家都被日本鬼子给吓怕了。

  那天我特别特别兴奋,又偷偷地跑到桑树林子前的石桥上,我看到一个背着大刀的人,大刀上的红绸布随风飘扬,可威武了。他高兴地告诉我,他们是新四军,村里的炮台和日伪据点被他们拔掉了。正是那一天,长兴县城解放了。你说那是多高兴的事呀!

  解放后,我从事曲艺工作,想起小时候的这段经历,就想创作一个以此为题材的曲艺节目,和两个朋友一拍即合,就有了《新琵琶行》。

  三弦就是“能够消灭敌人的机关枪”

  记者: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浙江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曲艺作品吗?

  施振眉:抗战时期,曲艺表演者们爱国热情高涨,他们用各地最通俗易懂的曲艺形式,如小热昏、莲花落、道情、走书、鼓词等,宣传抗日。他们编演了不少节目,《倭子记》、《桥头烽火》、《十送郎》、《王老太火葬日本兵》等等都是代表作品。

  记者:这些作品中,有您了解的创作故事吗?

  施振眉:刚刚讲的《倭子记》属于金华道情。1937年,东阳县兴贤小学校长骆绍基编写了该曲目,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面目,宣传抗日救亡,鼓舞民众斗志,投身抗日战争。

  骆绍基有一个学生,叫马烈商,天生一副金嗓子,8岁便能大胆地登台演唱道情《台儿庄大捷》。13岁在东阳中学念书时,他创作道情《中国大仇人》和话剧《乡下》,成为东中抗日宣传队的当家节目,反响热烈。

  还有宁波走书(解放前又叫“犁铧文书”)艺人蒋顺海,他父亲蒋仁忠是清末犁铧文书的著名艺人。蒋顺海从小随父学艺,抗战时期,他受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谭启龙政委的邀请,参加革命,以唱犁铧文书来召集群众宣传抗日,曾唱过《义薄云天》、《桥头烽火》。蒋顺海当年名气很大,唱红了宁波、绍兴一带的农村。

  记者:曲艺人的感染力这么强,会被日寇盯上吗?

  施振眉:会!抗战爆发后,广大曲艺人生活倍加艰难,但他们的爱国热情不变,除了演出宣扬精忠报国、英勇抗敌的《岳传》、《杨家将》等优秀传统书目外,他们还即兴编演新节目宣传抗日。这些爱国艺人一旦被日寇盯上,就会遭到迫害。

  卖梨膏糖的老杭州艺人都知道一句话,“长篇唱不过丁友生、快板唱不过朱克勤”。著名小热昏艺人朱克勤,擅唱快板,名声赫赫。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后,朱克勤在上海街头巷尾宣传抗日,长篇快板《八·一三》演唱时,听众就人山人海地聚拢来。当时有日伪军悄悄警告他,叫他不要再唱了,赶紧去逃难,朱克勤不为所动,坚持说唱,宣传抗战。后来,他惨遭日寇杀害。

  记者:曲艺在抗战年代发挥的作用真不小。

  施振眉:当时,延安有位盲人说书人韩起祥,被誉为“三弦战士”,他的三弦被称为是“能够消灭敌人的机关枪”。其实,在那样的年代,说唱就是曲艺人的抗战使命。

  在当时的环境下,民众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人大字不识,听书听戏成了他们仅存的文化娱乐方式。戏曲一唱,锣鼓一响,就能聚集起男女老少,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唱词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所以,要激发他们的抗战意识,语言浅显、题材通俗、表演灵活的通俗文艺自然而然承担起这一任务。

  曲艺需要适应新环境

  继续为大众服务

  记者:小热昏作为浙江的一个曲艺种类,在抗战时期的江浙沪地区发挥了不少作用,据说还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肯定。

  施振眉:对。上个世纪60年代,周总理到杭州考察,他点名要看小热昏,当时我负责陪同。看安忠文(上世纪五十年代杭州小热昏曲艺代表人物)表演时,我就在旁边,听到周总理跟夫人邓颖超很仔细地介绍小热昏。周总理说,小热昏是江浙沪地区很受群众欢迎的曲艺。抗战时期,这类曲艺表演在街头巷尾的宣传力很强,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当时我听了很感动,我们的一个小小的曲艺种类,竟能让周总理都这样关心这样惦记。

  记者: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曲艺的市场和影响力似乎不如以前了。

  施振眉:是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以新四军解放长兴的史实为题材,与唐小凡、蒋希均合作编写了《新琵琶行》。1978年由浙江曲艺团首演,受到群众欢迎,还数次到北京、上海、苏州等地演出,后来赴京参加了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在群众中留有深刻印象。《新琵琶行》等新曲艺作品因为符合史实,受到群众欢迎,这表明曲艺不仅可以用来安慰、鼓舞自己的同志,还可以用来打击、消灭敌人。现在世界和平,社会和谐,大家有更多更丰富的文化生活,曲艺也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寻找新的发展,继续为社会大众服务。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