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旋律题材可以很吸引人

对话《温州一家人》制片人王群力
2014年09月20日 15:31:00 浏览量: 来源:《宣传半月刊》杂志 作者:吴凌云

  剧中所有人物几乎都有原型

  记者:创作《温州一家人》的初衷是什么,有没有一些人物原型?

  王群力:受到电视剧《闯关东》成功的启发,2008年6月,集团领导提出,浙江影视集团公司应该创作一部反映浙江人族群文化的电视剧,还要有史诗质感。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温州人”。当时,公司立刻联系了著名编剧高满堂。而他恰好因为山东电视剧中心邀请,在创作温州人故事,于是,合作应运而生,由浙江方面负责剧本创作,山东方面负责拍摄。

  2008年7月,我们陪同高满堂去温州采访,11月,赴欧洲采访。在众多接受采访的企业家中,第一个打动高满堂,并成为人物塑造原型的是温州广州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程慧秋——阿秋。程慧秋13岁被父亲强行送往意大利,背井离乡,一个人在欧洲创业,历经千辛万苦。程慧秋的故事,就是电视剧小阿雨的故事。

  在法国采访时,我们偶然遇到了80后温州女青年戴艳影,她的传奇遭遇,成为大阿雨人物创作原型的一部分。周万顺、四眼和麦狗集中了许多温州人创业的故事,其中还包括温州改革开放初期“八大王”的情况。电视剧《温州一家人》所有人物几乎都有原型。

  记者:温州人、温州文化、温州性格、温州精神这些是很本土的元素,但在播出时,却受到了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能谈谈这其中的原因吗?

  王群力:首先,《温州一家人》最大的成功是遵循了“事是事、戏是戏”的原则,不被大主题大概念,以及地方诉求所局限和控制;第二,异地的但又非常资深的编剧,他对温州文化有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使得他根据吸引力和关注度选取素材,这样的故事能够最大程度地具有普适性,适应了全国人民的观赏口味;第三,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始终要求高满堂注意温州人的特性,比如创业的冲动、创业的族群文化特点,以及吃苦耐劳、百折不饶的精神。

  主题为民故事走心

  记者:《温州一家人》其实是通过主人公周万顺一家四口奋斗的故事,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题,这个电视剧是怎么做到主旋律与故事性相结合的?

  王群力:中央电视台相关负责人在分析《温州一家人》时,提出八个字:“主题为民,故事走心”。

  温州地区以及温州人民的脱贫致富,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改革开放,所以,这个题材本身就是中国人实现“中国梦”最形象的表现。该剧在党的十八大期间播出,其主题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故事走心”就是要有诚意地讲故事。一个好的故事,才是表达深刻主题的最好手段。编剧高满堂在剧本创作之初就表态,一定要让观众看了这部戏后说“改革开放好!”

  记者:剧中讲述了一家四口人身在四处,场景纵横交错,但过渡得非常自然,这也是本片能够让观众看着不闷的一个主要原因,这本电视剧在拍摄时是如何兼顾国内、国外并进的叙事手法?

  王群力:其实,这恰恰是最初困扰导演最大的问题,故事的矛盾和线索没有纠结起来,分开两枝了。一方面是因为采访素材太丰富,难以取舍。另一方面是受到采访原型的影响,很多情节难以融合,矛盾难以交织。但事实证明,恰恰是因为故事精彩,人们忽略了电视剧的规律,被人物命运吸引,这反倒成为一种创新。

  “双赢”带来的两点启示

  记者:《温州一家人》这本电视剧在口碑和奖项上的“双赢”,对整个电视剧行业的创作是否带来一定的影响?

  王群力:我们难以预测整个行业。《温州一家人》成功,最大的启示在于,主旋律题材照样可以吸引人,关键是要抓准切入点,要非常准确地把握主题,要有很强大的故事叙述能力。另外一个启示就是,各个地方的区域文化和人文积淀都有自己的魅力和特点,关键是要有深入的分析能力,懂得电视剧艺术真正的特点。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