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媒体是正能量的传播者

对话浙江经视副总监舒中胜
2014年03月20日 10:21:00 浏览量: 来源:《宣传半月刊》杂志 作者:吴凌云

  很高兴节目能引起观众共鸣

  记者:说起浙江的评论节目,很多人马上会想到您的名字。

  舒中胜:我很高兴,我的节目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从某种程度上讲,我改变了很多人的观念,或者说,我正在改变很多人的观念。

  我的微博上有很多人来留言,好几位考公务员的博友说,在面试答题时,会想起类似的问题舒中胜是怎么说的,或者说,这件事情如果按照舒中胜的观点来说应该怎么处理。

  跟一些服务性的节目相比,可能经过那些节目的曝光,家里的空调问题解决了,下水道也不再漏水了。但是,我的节目却会带来精神上的改变、观念上的改变。

  富阳一所中学的老师还把我的节目带入了课堂,给他的学生看。有一些大学生、“90后”说,愿意看我的节目,我就好像看到了希望。你想想,他们现在看我的节目,我们这个节目,我说的哪一句话,哪段评说,也许会对他们认识这个社会、认识自己有一点点启发,这对我们做新闻的来说真的是很有意义。

  “我的节目不骂人!”

  记者:您的节目受观众欢迎,是因为什么?

  舒中胜:我前段时间碰到盛昌黎,她告诉我,在家只要有时间,就一定看我的节目。喜欢看我的节目,因为我的节目不骂人!

  记者:不骂人?这个评价挺有意思的。

  舒中胜:我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我的理解,“不骂人”也许就是友善地评说。我在节目中不骂人,我只是给出一些善意的提醒或者引导,评说的是这样一种不良现象或事件,引发人的思考。没有人是不犯错的,但是如果这样的错事引发了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我们就需要共同来思考,来辨析是非,这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这也是我做《新闻深呼吸》的出发点,就是善意的、理性的、有建设性的。

  记者:《新闻深呼吸》是一档新闻评论节目,评说的是当下的社会热点,往往负面新闻或者问题新闻比较多,媒体的一个责任就是揭批这些不良问题或现象,怎么体现“善意”?会不会因为太“温柔”而缺乏批评的力度?

  舒中胜:我的“善意”并不温柔。当一个公共事件发生或者是要做决策的时候,我会发出我的声音,给有关的政府部门一个善意的提醒,告诉他们如何去做才能求到群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我的理解“善意”是一种内心准则。我对“善意”一词的定位是:凡事能够设身处地替别人想想,多些善意,人就会变得积极,对别人自然也就友善起来。骂,更像是以暴制暴。

  “友善”是一个行动指南

  记者:在全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就今年浙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提出了诚信、友善、勤俭这三个关键词。您怎么理解“友善”这个词?

  舒中胜:“友善”是一个行动指南,对他人要友善。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友善是润滑剂,很多极端的社会矛盾其实就是卡在了“友善”这里。

  记者:现在通过一些新闻报道,我们发现人与人之间有时缺乏友善,比如说,医患矛盾,温岭杀医案就是一个极端案例。

  舒中胜:医患关系中,“友善”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人跟人之间不光是诚信的问题,也可以说病人和医生之间变得不那么友善了。病人去看医生总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你把我医好的话,我会各种感谢你,但是如果你没把我医好,那么我什么样的愤怒都会发泄给你。极端的病人甚至连最起码的理性思考都没有了。我认识一个医生,跟我说,他最怕接的病人,就是那种倾家荡产来看病的。

  美国一位医生特罗多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有时是治愈,经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医生并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好,当然一方面,医生要提高医术医德,加强业务水平,加强诚信建设。同时,病人和病人的家属也要换位思考,即使医术再高超,也不可能治愈百病。

  扶起人心

  记者:“老年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已经成为了一道选择题,今年央视春晚还把这个社会热点搬到了亿万观众面前。难道,当今社会,扶起一个人就这么难吗?

  舒中胜:扶,我们必须要扶,但同时,相关的法律等方面的保障也亟需完善。

  为什么很多人不敢扶了,因为他们怕了,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的诚信出了问题。

  记者:社会是一个整体,一环扣一环,如果诚信缺失了,那么势必会导致其他环节也出现问题。

  舒中胜: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现在的人心态浮躁,容易急功近利,当名利和诚信相矛盾的时候,就会有人舍弃诚信。但,我对中国人的诚信还是很有信心的。你看,温州的“诚信老爹”吴乃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人心向善的东西始终是存在的。

  而且,我们现在也有了相关的制度建设。李克强总理说的“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就是对守信的一种制度保证。现在我们开始建设信用制度,这样的制度建设对改变诚信缺失是很有好处的。

  我听过这样一件事。在德国,一些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售票是自助的,也就是你想到哪个地方,根据目的地自行买票。没有检票员,甚至连随机性的抽查都非常少。一位中国留学生发现了这个管理上的漏洞,于是,很庆幸自己可以不用买票而坐车到处溜达,在几年的留学生活中,他一共只因逃票被抓过3次。毕业后,他试图在当地寻找工作。他向许多跨国公司投了自己的资料,虽然这些公司都在积极地开发亚太市场,可他都被拒绝了。一次次的失败,使他愤怒。他认定这些公司有种族歧视的倾向,排斥中国人。最后一次,他冲进了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办公室,要求经理对于不予录用他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其实,他多年前的三次逃票经历早已被记录在案。

  一旦有了制度建设,那么有关一个人不诚信的事就一定会暴露,不在这个点,就在那个点。这也是我有信心的地方。

  我觉得,制度保障要到位。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道德层面上的事,但是也可以通过一些法律法规来约束。

  不要把冷漠去一味放大

  记者:作为一个媒体人,您觉得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上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舒中胜:媒体应该起引导作用。

  记者:在引导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什么?

  舒中胜:在当今社会,越是极端的东西越是能吸引受众的眼球,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喜欢搞言论极端化,所谓的标题党,就是言论极端化的一种表现。揭露丑恶的现象是媒体应该做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千万不要忘记,媒体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正能量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冷漠是一种社会现实,温暖也是一种社会现实,我们千万不要把冷漠去一味放大,对冷漠要理性解读,这就是我们媒体人的职责。所谓的正能量,所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通过媒体的不断关注被逐渐放大的。

  此外,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也非常重要。其实,新闻联播播出的好人好事并不少,但是为什么就很难打动人心呢?因为它报道的方式不对。新闻报道要接地气,说人话。要让当事人说,让亲历者说,同时,也要给大众留出思考的空间,不要把读者思考的空间都占据了。

  记者:媒体和媒体之间是否也存在一个互相影响的状况?

  舒中胜:媒体间应该相互提醒,不要有意无意地去忽视一些正能量的东西,扶人的不报,不扶人的却成篇累牍地报道,这就不对了。不少媒体人会有这样一个思维定势,“我们以前的报道都是这样的”,“这种新闻我们以前是从来不报的”……时间久了,就成为一种报道习惯了,所以媒体需要对新闻有更好的认识,要逐步调整目前这种思维定势,相互监督提醒。

  我每天都会去找一些正能量的新闻在节目中评论,因为这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并不是一团漆黑的,其实每次当我打开微信朋友圈,看到朋友们在晒吃晒玩晒幸福的,我就会为之一振,这也是一种正能量的体现。“托举哥”、“诚信老爹”吴乃宜都是很好的正面典型,值得宣传报道。龙游的村民跳河救车事件,我当时让新闻部副主任自己带了三个摄制组过去拍,我们还请村民还原事发现场。

  这样的正面报道多了,大家耳濡目染,当同样的情况摆在面前的时候,人们就会在第一时间伸出双手,而不是先思考思考,会不会被讹诈。这就是媒体在无形中传播出的正能量了。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