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我们的家训

——浙江百姓重家风
2014年05月20日 11:19:00 浏览量: 来源:《宣传半月刊》杂志 作者:胡笛

  “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这是周恩来二十多年的总理生涯中,留给绍兴周氏家族的“十条家规”。这十条朴素的家规,不仅映照了总理为人处世的高尚情操,对今天的公务人员为官为人之道也颇有借鉴意义。

  钱学森、钱三强、钱玄同、钱穆、钱钟书、钱永健……难以想象,这些中国近代史上当当响的人物都源自于同一个家族——杭州钱氏,即后唐吴越王钱镠的后代。一部《钱氏家训》,可以看出这个家族风貌:“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这部家训,透过历史的烟尘,在江南钱氏家族的庭院里点燃了千年,筚路蓝缕,薪火相传,不仅深刻影响了钱氏家族的子子孙孙,也构筑了一个中国传统家族高贵的精神谱系。

  在浙江,除了绍兴周氏、杭州钱氏,各种流传于民间的家训传承广泛,影响深远。上至“旧时王谢堂前燕”的余姚泗门镇谢氏,“江南第一家”浦江郑宅镇义门郑氏,文成南田镇刘伯温刘氏,嵊州金庭王羲之王氏……下至散落在浙江乡野村镇的各种旧式大家族、新兴小家庭,他们的家训或阳春白雪、积淀深厚,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都浸润着浙江人从历史深处、生命原初走出的安身立命之源。

  从这个角度看,寻找浙江先人流传的旧家训,乃至重构当代浙江人的新家训,意义深远。

  家训历久弥新

  重新散发光和热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浙江,家训家风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浙西的山村、浙中的平原、浙北的水乡,不少家族都将家训记录在姓氏家谱、祠堂砖墙之上,不仅教化了本家子弟,更在潜移默化中让临近乡民也深受熏陶。

  纵观古今家训,均反映了先人对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的弘扬,其精华部分无不包含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西方文化的侵袭,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削弱,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各种价值观扭曲现象,一定程度上与家训家风的日益衰败密不可分。

  因此,如何有效地教育子孙后代、传承道德风尚,已是当今社会日益凸显的迫切要求。传承好的家训、树立好的家风、营造好的社会风气,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全面系统地回顾、认识、了解、汲取“家训”的价值内涵和伦理精髓,对于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都将起到基础性和普及性的作用。

  由此,浙江省文明办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我们的家训——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使浙江民间优秀的家训、家风得到有效传承与弘扬,同时也使家训这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道德“教科书”,可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重新散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和热。

  “我们的家训”质朴通俗

  引导追求真善美

  “隔壁邻宿、勿吵相骂;小囡吵架,勿帮自嘎;伊啦唔啦、互相帮助;生活日脚,勿讲派头。做人牢靠,待人老实;多做好事,吃亏是福……”在嘉善东云村文化礼堂内,志愿者们朗诵的正是嘉善县大云镇原江家村党支部书记洪静贤的洪氏家训,这组用嘉善方言表述的洪氏家训,不仅传承了家训中“勤劳、和善”的道德因子,更使家训在对子女的教导中多了一份乡土的味道。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孩子们正在诵读古训。由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小、杭州市邮政局、翠苑四区社区共同举办的道德讲堂在这里举行。道德讲堂通过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谈一番感想,送一份吉祥,行一份善举等活动,让孩子们感受道德的力量,传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1939年,湖州南浔籍人士顾乾麟秉承其父亲顾叔蘋“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家训,在上海创立了“叔蘋奖学金”,帮扶当时濒临失学,家境清寒、品学兼优的学生。60余年来,“叔蘋奖学金”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作为我国近代以来历史最为悠久的民间奖学金,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享誉海内外。

  “我给儿子的家训就9个字:懂文明,讲道理,有分寸。”网友汉墨先生参与了微博上“我们的家训”征集活动。网友对这一活动反应热烈:“做人啊,如果风头正劲,就是霉头要来的时候,为人处世,低调最好。”“坐有坐相;吃饭时要手端着碗;吃完饭不能把筷子搁在碗盆上。”“事可错,敢作敢当,不能说谎;真诚待人,不虚伪;要有爱心,但不做烂好人。”……大家晒的家训大都质朴通俗,却又饱含生活的哲理。

  “这次活动旨在顺应时代呼唤,回应社会期待,运用‘家训’折射的价值内涵和伦理精髓,激发蕴藏在老百姓心底的善良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引导人民群众积极追求真善美,凝聚健康向上的正能量,从而有效地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人们的认知感和认同感,营造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社会环境。”省文明办综合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时,通过本次活动,使“家训”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弘扬,使之重新成为人民群众对子孙进行立身处世、持家治业和道德教育的传家法宝。

  传承家训全省联动

  播下道德的种子

  接下来,省文明办要开展家训进校园、进社区、进文化礼堂、“春泥计划”实施村系列活动。

  进校园。一是家长、学生互动。选择部分学校的家长学校与家长、学生进行座谈,讨论家训对形成个人品行、道德操守的影响,对形成正向校风的作用、对家庭教育的重要;开展关于家训、家风学生与家长互动话题的讨论,如“与爸爸妈妈话家训”、“自已动手不做小皇帝”等活动。二是开展校网讨论。在大专院校校网上进行家训与道德培养相关讨论,引出“大学生踏入社会如何立身处事、持家立业”、“家训与婚恋观”等话题,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补上家风这一课。

  进社区。一是制作优秀家训小册页,把优秀家训送到社区;二是举办家训家风沙龙,组织居民议一议家训,说一说家风;三是邀请专家学者给家长们作专题报告,讲讲优秀家训,说说身边道德;四是开展写家训、立家训、重温家训、家训挂厅堂等社区活动,请书法志愿者为需要的家庭书写家训对联(匾),制作“家训家藏”传家宝;五是在活动尾声举办居民说家训讲家风座谈会,让居民现身说法,说说家庭的变化和体会。

  进文化礼堂。将文化礼堂所在村优秀的家训、家训传承的故事,以及通过本次活动每户村民家庭写立的家训展示在文化礼堂里,并结合村规民约的制定,将优秀家训内涵融入村规民约。

  进“春泥计划”实施村。在今年暑期由省文明办、团省委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赴30个“春泥计划”实施村进行“优秀家训与身边道德”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优秀的家训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广泛宣传,纠正不良行为,播下道德的种子。

  此外,在浙江文明网上建立“浙江家训”网络博览馆,并由浙江文明网牵头,在全省文明网上对本次活动做好寻找“我们的家训”、讲好家训故事、传承“我们的家训”全省联动,充分展示本次活动的成果和社会反响。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