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党员干部、专家学者访谈: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如何前进

2016年09月03日 11:46:48 浏览量: 来源:《党建》杂志 作者:翁淮南 刘文韬 张纪 等

  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四个意识”,全党必须牢固树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攻坚克难、应对挑战,需要增强问题意识、国情意识、民生意识、责任意识、过关意识、安全意识、长期执政意识、赶考意识、担当意识、初心意识等意识。这是对“四个意识”的具体体现和落实。

  “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荣臣

  “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一个基本特点就是问题导向。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这句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如何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会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我们的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应对权力对我们的重大挑战问题;我们的国家在国际大环境和周边环境日趋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坚决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问题;我们的改革如何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克服阻力不断向纵深推进问题;我们的社会如何面对利益诉求多元化,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屠杀,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翻越夹金山,战胜长征中的重重艰难险阻。

  当前,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面临的问题是以往从来没有的,也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马克思主义当中没有现成的答案,更不可能从西方的话语体系中寻找答案,只能靠我们自己。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这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所在。◎

  “国情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姜辉

  国情意识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集中、最现实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始终牢牢把握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是我们党正确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定盘星”。

  牢牢确立国情意识,需要具备唯物辩证的宽广视野。既要看到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对稳定性,又要看到初级阶段内涵的丰富性和具体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我们党不失时机地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概念,就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概括。正确树立国情意识,要求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能无所作为,而是要立足实际,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性地推动各项发展。准确把握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新特征,是我们党一路走来不断取得事业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

  “民生意识”: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汪亭友

  我们党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和民生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强调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们关心这一不利局面是否会影响民生建设,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会不会因此下降。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确保民生质量,取决于我们的努力,只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综合施策,有效应对,一定能汇聚各方力量共破难题,改善民生。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民生建设和民生工作还需要注意发扬民主。民生同民主有着密切的关系。民生是民主的目的,民主是民生的保障。人民群众是民生建设的目标群体、受益群体,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发扬民主。坚持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找准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科学确定民生建设的次序、途径和方法。

  1937年,侵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中国遭遇民族生存危机。

  淮海战役中,几百万群众用小推车支援前线,帮助解放军战胜困难,打败国民党顽固派。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