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为伟大的时代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2016年07月29日 14:46:34 浏览量: 来源:《党建》杂志 作者:翁淮南 刘文韬 张纪 等

  武汉大学教授 沈壮海——

  把学术研究扎根于生动实践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代表与会并作会议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在座谈会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近日又反复研读总书记的讲话,更是心潮久久难以平静。我们每一位青年学者,在这样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都应当努力把握住时代的机遇,担当起青年学者的学术使命和学术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着眼于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历史大逻辑大趋势,精辟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指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这一讲话,鲜明地表达了当代中国在经济崛起的同时实现学术和思想文化崛起、在硬实力提升的同时推动软实力提升的自信与自觉,也指明了青年学者学术成长的必由之路。

  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需要用发展着的理论来指导,也为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之所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的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着的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提出的许多尚无答案、急需创造性的探索予以回答的大问题、真问题、新问题。

  在讲话中,总书记从五个“面对”的宽阔视野出发提出的一系列“如何”,都是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都是迫切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着力求解的重大课题,都是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的地方。我们应当把自己的研究深深扎根在当下生动的实践中,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努力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钟君——

  推动理论创新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深刻回答了发展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突出强调了理论创新的问题。习近平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只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真科学、大学问,而不是假标签、空口号,它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其实质就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理论创新。

  从中国问题出发,推动理论创新。习近平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要推动理论创新首先要发现和解决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存在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聚焦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聚焦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贯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得住、信得过,是当代中国最鲜活、最科学、最有效的中国理论,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基本遵循。

  努力做到“融通结合”,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的方式不是割断历史、否定历史的“独断式”创新,而是“综合式”创新,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要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等各种资源,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康震——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是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纲领性文献,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实践动力。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融会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凝练中国智慧,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价值的理念、方法和主张。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需要系统整理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有利于时代发展、有利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思想元素,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国情有机融合起来,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高校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要大力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人才要从学生抓起,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提升学术素养、凝练学术方向,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关注和研究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大局观,要有大的胸怀、大的理想,学问才能做大、境界才能提升。要倡导做真学问的良好风气,既要有科学的精神,也要有务实的态度,既要有问题意识,也要找准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向。

  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走自己的路。要立足中国大地,总结中国经验、凝练中国智慧、解决中国问题,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对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自觉。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