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何毅亭:党校教员要用学术讲政治

2017年03月07日 16:01:46 浏览量: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何毅亭

  中央党校是一所“学校”,这就决定了我们讲政治,不是就政治讲政治,而是要用学术讲政治,要对党的思想理论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进行学理阐释,讲出“所以然”,用理论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引导学员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我听过张绪文老师讲课的故事。大概是2003年,我们中青班全部课程结束后,在学校召开的小型座谈会上,一位学员说:“如果像张绪文老师这样讲《费尔巴哈论》,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还有一次,她给中青班学员讲《费尔巴哈论》,课后有位来自上海的学员递上一张名片并在背面写道:“张教授,听了您的课,我才感到从思想上真正入了党。”其实,在张绪文老师的课里,并没有具体说共产党员应当如何、党性应当如何这样口号式的东西,而是用经典著作的真理力量触动了学员。中央党校有完备的学科体系,一些学科还有一定特色和优势;又集聚了一批理论专家,一些人在党内和社会上还有较高声望。有这些作为基础和支撑,我们完全有条件用学术讲好政治。

  要讲出理论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就必须加大教学的科研含量。我听到一些学员反映,觉得现在党校有的教师课堂教学的科研含量不高,授课内容不够厚重,存在用文件解读文件的现象,学员听了不解渴;有的教师对学员关注的问题回应不够,授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提升。这些反映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现在的学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比较高,教师课堂上是讲自己的研究心得还是拼凑别人的观点,是经过深思熟虑还是浮在表面,一听就能听得出来。这样的反映,对我们的教学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如果对讲题没有扎实的科研基础,就不可能讲出厚重来,就不容易让学员信服。

  加大教学的科研含量,首先我们的教师就要有时间搞科研,舍得花力气做学问。屁股坐不下来,学问是不会自动长在我们脑子里的。中央党校搞教学和智库建设创新工程,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就是推动教师能够坐下来搞科研,用创新成果深化教学。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讲了“十三个如何”,这是社会上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学员高度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就有必要深入研究。再具体一点,教学中哪些讲题是薄弱环节,学员从实践中带来了哪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也都有必要作为科研课题深入研究,作出有针对性的回答。教务部门要及时安排那些教学针对性强的科研课题进课堂,科研部要把进课堂的效果作为科研成果等级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要切实改进我们的教学评估,明确加大“学术支撑”指标的权重,对教师讲课有没有独到见解进行评价,真正形成重视教学科研含量的导向。

  中央党校的课堂,虽然教师本人是主角,但他是代表中央党校在讲,代表中央党校某个教研部在讲,体现的是中央党校的形象和水平。讲得好,是为学校争光,也是为教研部争光。讲得不好,教师本人脸上无光,也有损中央党校的形象。所以,搞好教学是我们大家的集体责任,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多次强调要加强集体备课的根本原因。我了解到,各教研部在落实集体备课中做法并不一样,有些抓得比较实、比较细,效果好些,有些效果就差一些。集体备课至少要在这几个层次上抓好。第一层,教研室一级,特别是室主任作为学术带头人,要把好学术关,杜绝出现学术硬伤;第二层,部领导一级,一定要把好政治关,不能在遵守政治纪律方面出问题;第三层,在正式上讲台前,不管是不是这个专业的,大家都可以一起提提意见,看看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需要补充,集思广益。对新讲题、新人、新课,分管教学的部主任和教研室主任一定要层层把关。这要形成制度。我们还有些专题是外请老师,这是需要的,但不能长期外请,还是要注重培养中央党校自己的教师。当然,教师自身首先要努力,教研室和教研部更要在集体备课上花些功夫,帮助教师尽快成长。

  我们的教学工作会每学期开一次,每次会上都会有所侧重地列举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问题列出来了,解决了没有?措施提出来了,落实得怎么样?2016年7月,我们在教学工作会议上着重讲了大力度提升中央党校课堂教学水平问题,讲话稿事先征求了校委成员的意见,因此也代表了校委会的看法。会上提出了加大讲题竞标力度、加大末位调整力度等改革,提出了举办教学辅导讲座、组织教师专题读书论坛、定期组织公开评课等举措,不知道落实情况怎么样、效果如何,教务部门有必要做一个评估。

  (本文系何毅亭同志2017年1月18日在中央党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